[发明专利]齿形带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3221.0 | 申请日: | 2017-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962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大崎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G1/28 | 分类号: | F16G1/28;B29C39/1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熊传芳;苏卉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齿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齿形带(1),齿形带(1)包括:带主体(5),具有沿长度方向上一定间距交替地配置的齿部(2)和槽部(3)及配置在它们的背面的背部(4);及芯线(6),埋设于上述背部的预定节线上,上述带主体(5)包括:配置于上述芯线(6)的下部并包含热塑性聚氨酯类材料的支撑层(11)及除了该支撑层(11)以外的被固化了的聚氨酯弹性体,上述支撑层(11)在上述热塑性聚氨酯类材料中混合了上述聚氨酯弹性体,上述热塑性聚氨酯类材料与上述聚氨酯弹性体固化为一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氨酯制的齿形带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加强了带齿底面的聚氨酯制的齿形带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齿形带被用于传递无滑动的旋转的同步传动方式。作为一般工业用、精密仪器用等动力传递用带,广泛使用外观性优异且不易产生磨损屑的聚氨酯制的齿形带。该聚氨酯制的齿形带由如下的结构构成:在带长度方向上以一定间距交替地具有齿部和槽部,在节线(PLD)上,在背部埋设有由玻璃纤维或芳纶纤维等的绳线构成的芯线。
如本申请的图3所记载的那样,这样的聚氨酯制的齿形带使用如下的模具制造,该模具具有有底圆筒状的外模31和向该外模31嵌插的圆柱状的内模32,在外模31与内模32之间形成有供带材料填充的空间部33。
作为带成形的步骤,在沿着周向以预定间隔凹设有多个齿部形成部32b的内模32的外周面32a将芯线设为呈螺旋状地卷绕的状态,上述齿部形成部32b用于形成带主体的齿部。在该状态下,在向空间部浇铸成型了带材料之后,使其固化(凝固),而制成带成形体。通过以预定的宽度切断该带成形体来制造多个齿形带。
利用该方法得到的齿形带由于芯线在带齿底部露出,因此由于与带轮齿的接触而促进芯线的磨损,容易产生带强度的下降。为此,在带制造用的内模的与带齿底部对应的部位设置突出的隆起部,设定为将芯线卷绕在该隆起部上的状态,对带材料进行浇铸成型而成形齿形带。在通过该模具制造出的齿形带中,上述隆起部在带上成为凹部(被称为凹陷、凹口等)。该凹陷位于带齿底面的中央部分。在像这样具有凹陷(凹部)的齿形带,在与带轮啮合时,虽然可抑制芯线的磨损,但存在因带的弯曲导致应力集中于带齿底面的凹部分而耐弯曲疲劳性下降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如专利文献1、2、3那样的齿形带。
专利文献1的齿形带虽然在带槽底面具有凹陷,但是变更了凹陷的形状,使得在该凹陷处使芯线露出大致一半,使应力集中缓和。
专利文献2的齿形带取代在齿底面设置凹部(凹陷),而配置织物(帆布)来避免芯线从齿底面露出,由此即使与带轮接触,也会抑制芯线的损伤。
专利文献3的齿形带没有凹陷,而在带齿底面设置含浸有弹性材料并被压缩了的无纺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047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482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平5-626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即使变更凹陷的形状,仍会残留凹陷,没有充分消除上述问题。
在专利文献2中在齿底面配置织物(帆布)来避免芯线从齿底面露出,由此即使与带轮也会抑制芯线的损伤,但无法充分获得芯线与织物之间的粘接,随着与带轮接触的齿底面(织物)处的磨损进展,容易产生芯线与织物的层间剥离。
在专利文献3中,不具有凹陷,在带齿底面设置含浸有弹性材料并被压缩了的无纺布,但与专利文献2的织物的情况相比,虽然抑制了上述层间剥离,但仍不充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未经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32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