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自动定位对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71920.6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363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杨旭;鲁伯林;赵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汪海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动座 对中机构 自动定位 本实用新型 承载平台 定位组件 对中装置 后轮承载 驱动组件 中撑杆 前轮 驱动 车辆整车 检测领域 同步反向 检测 移动 工位 轮距 轴距 平行 车型 兼容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整车检测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车辆自动定位对中装置,包括承载平台和对中机构,在所述承载平台上设有两个轮道,在轮道上设有后轮承载组件和前轮定位组件,在不同轮道的后轮承载组件之间以及不同轮道的前轮定位组件之间均设有对中机构,所述对中机构两侧设有与轮道平行的对中撑杆,在所述对中机构上设有第一滑动座、第二滑动座和驱动组件,且所述第一滑动座和第二滑动座通过所述驱动组件驱动同步反向移动,对中机构两侧的对中撑杆分别通过第一滑动座和第二滑动座驱动移动。本实用新型能够使车辆在检测工位上进行快速准确地自动定位对中,降低检测作业的复杂程度,并且能够兼容不同轴距和轮距的车型,大大提高定位对中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整车检测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车辆自动定位对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的零部件加工、车身焊接等领域已经具备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但在作业工艺比较复杂的车辆总装、整车检测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还相对较低,而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人们对汽车的生产效率及差异化生产要求越来越高。
车辆整车的检测是车辆出厂前的最终检测环节,其检测质量和检测效率直接关系到整车的出厂质量和生产效率。作为车辆整车检测的重要检测内容,车辆前照灯标定校准、全景环视系统标定等环节需要对车辆进行定位对中,车辆的定位对中是指调整车辆的位置和姿态,使其处于检测场地的设定位置,从而能够建立车辆坐标系和场地坐标系之间的确定关系,进而能够准确地对车辆的前照灯、全景环视系统相机等进行标定。此外,在车辆维修保养的一些场合也需要对车辆进行定位对中。现有常规的确定车辆在场地中位置的方法主要有引入外部测量设备和车辆引导定位两类方法,其中引入外部测量设备的方法对环境要求高,且测量的稳定性差,在实际应用中应用范围有限;而多数车辆引导定位是采用导向槽定位的方法实现车辆在场地中的定位,此种方法的定位精度差,且对驾驶员的操作水平要求高,只应用于一些对车辆定位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自动定位对中装置,能够使车辆在检测工位上进行快速准确地自动定位对中,降低检测作业的复杂程度,并且能够兼容不同轴距和轮距的车型,大大提高定位对中精度,进而提高整车的检测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车辆自动定位对中装置,包括承载平台和对中机构,在所述承载平台上设有两个轮道,在轮道上设有后轮承载组件和前轮定位组件,在不同轮道的后轮承载组件之间以及不同轮道的前轮定位组件之间均设有对中机构,所述对中机构两侧设有与轮道平行的对中撑杆,在所述对中机构上设有第一滑动座、第二滑动座和驱动组件,且所述第一滑动座和第二滑动座通过所述驱动组件驱动同步反向移动,对中机构两侧的对中撑杆分别通过第一滑动座和第二滑动座驱动移动。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齿轮、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齿轮通过所述电机驱动旋转,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设于所述齿轮两侧并均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条与所述第一滑动座固连,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第二滑动座固连。
所述对中机构包括底座和底板,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滑动座和第二滑动座均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所述底座两侧设有对中撑杆,且所述第一滑动座和第二滑动座分别通过导向推杆与不同的对中撑杆固连,在所述底座两侧设有固定立板,对中撑杆外端通过导向轴承支承安装在固定立板上。
所述第一滑动座通过第一导轨和第一滑块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动座通过第二导轨和第二滑块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
所述底座的固定立板外侧设有外限位块,内侧设有内限位块,且所述外限位块厚度大于所述导向轴承凸出所述固定立板的距离。
在所述底座的一侧固设有位移传感器,且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一滑动座固连。
所述后轮承载组件包括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多组承载辊组,且各个承载辊轴向均与轮道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719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蓝牙模块的叉车仪表
- 下一篇:一种测试用旋转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