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切带成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25190.6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144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黄拥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炜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45/04;B21D37/1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杨依展;陈晓艳 |
地址: | 3610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冲头 成型入子 切料刀 成型模具 上模结构 装接 成型 成型工艺 滑动套接 同一模具 下模结构 模结构 顶抵 减小 伸入 模具 生产成本 切割 利润 | ||
一种连切带成型模具,它包括上模结构(100)和下模结构(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接在上模结构(100)的切断及成型冲头(300)和装接在下模结构(200)的下成型入子(400)、下切料刀(500),下成型入子(400)滑动套接在下切料刀(500)内且与切断及成型冲头(300)相对应,且切断及成型冲头(300)之外径与下成型入子(400)之外径相同,成型时切断及成型冲头(300)伸入下切料刀(500)内并顶抵在下成型入子(400)上。由于其切割与成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同一模具里面完成,不仅减少成型工艺,缩短模具长度,能极大减小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切带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遥控钥匙上的负极弹片,现有的加工工艺需先将材料预切开,然后成型,再将成型后的半产品进行精切得到最终的成品,使得制造工艺繁杂,模具很长。由于模具制造成本高,人工费用高,导致生产利润降低,有必要对现有的模具进行改进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切带成型模具,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连切带成型模具,它包括上模结构(100)和下模结构(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接在上模结构(100)的切断及成型冲头(300)和装接在下模结构(200)的下成型入子(400)、下切料刀(500),下成型入子(400)滑动套接在下切料刀(500)内且与切断及成型冲头(300)相对应,且切断及成型冲头(300)之外径与下成型入子(400)之外径相同,成型时切断及成型冲头(300)伸入下切料刀(500)内并顶抵在下成型入子(400)上。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还包括顶料机构,该顶料机构包括滑动套接在切断及成型冲头(300)内的第一顶料杆(610)和装接在上模机构(100)的顶料弹性件(620),第一顶料杆(610)顶端传动连接顶料弹性件(620),底端伸出切断及成型冲头(300)。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顶料机构还包括第二顶料杆(630),第二顶料杆(630)一端与顶料弹性件(620)相连接,另一端顶抵在第一顶料杆(610)之顶端。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还包括压料机构,压料机构包括压料杆(710)和压料弹性件(720),压料弹性件(720)装接在下模机构且其一端与压料杆(710)相连接,压料杆(710)之末端顶抵在下成型入子(400)之底端。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上模结构(100)包括上模座(110)、依次连接在上模座(110)下的上垫板(120)、上夹板(130)、止挡板(140)和脱料板(150),上夹板(130)、止挡板(140)和脱料板(150)分别开设有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三穿孔,第一穿孔、第二穿孔和第三穿孔对齐布置且形成第一装配腔(160),切断及成型冲头(300)装接在第一装配腔(160)内,另设有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将切断及成型冲头(300)固定在上夹板(130)。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固定组件包括紧固螺丝(170)和压环(180),止挡板(140)开设有与第二穿孔相接通的让位槽(141),压环(180)末端伸入第二穿孔与切断及成型冲头(300)相卡接配合,紧固螺丝(170)穿过压环(180)与上夹板(130)相螺纹连接以将压环(180)与上夹板(130)相固定,压环(180)与紧固螺丝(170)位于让位槽(141)内。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下模结构(200)包括下模座(210)、依次连接在下模座(210)上的下垫板(220)和下模板(230),下模板(230)开设有第二装配腔(231),下切料刀(500)装接在第二装配腔(231)内,下切料刀(500)之底端外周凸设有凸环(510),第二装配腔(231)之底端内壁设有第一卡槽(232),凸环(510)与第一卡槽(232)相卡接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炜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炜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251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