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轮机后缸与凝汽器连接空间热量回收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651643.8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017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孙吉安;刘彬;孙帅;王庆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玮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8F1/1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李圣梅 |
地址: | 2504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轮机 凝汽器 换热管 热量回收利用系统 换热管出水管 本实用新型 二次换热 二次水箱 连接空间 进水管 连接管 水箱 后缸 连接管内壁 循环水流量 阶梯利用 热利用率 热源损失 有效吸收 蒸汽热量 出水管 蒸汽 抵消 能源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汽轮机后缸与凝汽器连接空间热量回收利用系统,包括汽轮机,所述汽轮机通过连接管连接至凝汽器,所述连接管内壁安装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靠近汽轮机的一端安装有换热管进水管及换热管出水管,所述换热管出水管连接至二次换热水箱,所述二次换热水箱分别连接至二次水箱进水管及二次水箱出水管。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吸收汽轮机与凝汽器连接管内的蒸汽热量,从而降低进入凝汽器的蒸汽的温度,从而抵消由于环境温度升高而造成的循环水流量增加的情况,并且提高了热利用率,保证了能源阶梯利用,减少了热源损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量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汽轮机后缸与凝汽器连接空间热量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在火电机组中,汽轮机组多为抽凝或纯凝机组,此类机组的特点是在汽轮机的尾缸后,有通过直筒管道连接的凝汽器,通过凝汽器将汽轮机乏汽进行冷却,并将冷却后的凝结水循环利用。
汽轮机尾缸排出的乏汽的冷却通过凝汽器完成,当夏季环境温度升高,循环水温随环境相应升高,则其冷却效果就会相应降低,此时则需要增加循环水流量以保证凝汽器的冷却效率。
现有的汽轮机乏汽温度高,且汽轮机尾缸与凝汽器的连接直筒管道空间良好,便于利用。
汽轮机既有抽凝机组也有纯凝机组,所以夏季凝汽器工作效率受循环水温度影响较大,并且此连接处的热量一直处于未加利用状态,所以为了保证凝汽器效率及热利用率,设计一种汽轮机后缸与凝汽器连接空间热量回收利用系统。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对于汽轮机后缸与凝汽器连接空间热量如何回收利用的问题,尚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汽轮机后缸与凝汽器连接空间热量回收利用系统,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吸收汽轮机与凝汽器连接管内的蒸汽热量,从而降低进入凝汽器的蒸汽的温度,从而抵消由于环境温度升高而造成的循环水流量增加的情况,并且提高了热利用率,保证了能源阶梯利用,减少了热源损失。
汽轮机后缸与凝汽器连接空间热量回收利用系统,包括汽轮机,所述汽轮机通过连接管连接至凝汽器,所述连接管内壁安装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靠近汽轮机的一端安装有换热管进水管及换热管出水管,所述换热管出水管连接至二次换热水箱,所述二次换热水箱分别连接至二次水箱进水管及二次水箱出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为内置带鳍片换热管。
进一步的,所述凝汽器还设置有凝结水出水管、循环水进水管及循环水出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进水管用于向内置带鳍片换热管输入除氧水,除氧水在内置带鳍片换热管内流动并吸热,然后由所述换热管出水管输出。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出水管的出水进入二次换热水箱,利用自身热量对二次换热水箱内得介质进行加热,所述二次换热水箱内的介质加热后可通过二次换热水箱出水管输送至热用户,所述二次换热水箱内的介质通过所述二次换热水箱进水管进行补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汽轮机与凝汽器连接管内壁安装内置带鳍片换热管,在通过换热管进水管向内置带鳍片换热管输入除氧水,除氧水在内置带鳍片换热管内流动并吸热,然后由换热管出水管输出,换热管出水管进入二次换热水箱,利用自身热量对水箱内得介质进行加热,二次换热水箱内的介质加热后可通过二次换热水箱出水管输送至热用户,而二次换热水箱内的介质可通过二次换热水箱进水管进行补充,通过此过程可有效吸收汽轮机与凝汽器连接管内的蒸汽热量,从而降低进入凝汽器的蒸汽的温度,从而抵消由于环境温度升高而造成的循环水流量增加的情况,并且提高了热利用率,保证了能源阶梯利用,减少了热源损失。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玮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未经济南玮泉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6516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