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拖拉机前后车架的铰合式转向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78443.4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495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潘伟才;牛建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伟才 |
主分类号: | B60D1/24 | 分类号: | B60D1/24 |
代理公司: | 曲靖科岚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3202 | 代理人: | 郑兴平 |
地址: | 652700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轴 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 转向连接器 后连接座 车架 车斗 设计制造技术 水平方向转动 垂直相连 带动转轴 弹性构件 多向转动 缓冲作用 结构组件 连接机构 前连接座 柔性连接 使用寿命 农业机械 后叉 前叉 套筒 轴体 车身 转弯 零部件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拖拉机前后车架的铰合式转向连接器,涉及农业机械及其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拖拉机转向连接机构转弯半径较大,且易损坏的不足,包括前连接座(1)、后连接座(2)以及连接轴(3);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器中的后叉(106)与连接轴(3)固定,能够带动转轴(108)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多向转动,后连接座(2)中的轴体(205)与连接轴(3)垂直相连,也可以使连接轴(3)水平方向转动,加之前叉(105)与套筒(104)底部之间设置有弹性构件(109),具有缓冲作用,上述结构组件组合后能够保证拖拉机的前后车身之间的柔性连接,提高车斗的稳定性,有效减轻对连接器的冲击,延长其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及其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拖拉机前后车架的铰合式转向连接器。
背景技术
拖拉机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广泛,传统的拖拉机车斗结构非常简单,驱动车头与载货车斗之间的连接结构多采用牵引杆硬连接,实现牵引和车斗的左右转弯。但牵引杆尺寸较大,导致车头和车斗的转弯半径较大,不利于在路况较差的山路上使用,并且牵引杆没有采用缓冲的装置,需承受较大的载荷,颠簸的路面行驶时,车斗的晃动可能会引起牵引杆损坏,造成事故。
为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拖拉机转向连接机构.
例如“一种拖拉机连接结构CN201610187786.1”,提供一种拖拉机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三连接部,第一连接部适于与拖拉机的车头部通过一竖直转轴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通过处于水平方向的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通过处于水平方向的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转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转轴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三连接部适于与拖拉机的挂车部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相对转动通过第一锁定装置锁定或解锁,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的相对转动通过第二锁定装置锁定或解锁,弹簧设于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之间,且弹簧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转轴,弹簧主要起到缓冲的作用。
“一种拖拉机车斗固定装置CN201310616386.4”,包括车斗固定板,底盘固定板,固定杆,螺母和转轴。所述车斗固定板安装在车斗上,其上设有U型槽。所述底盘固定板为两片,安装在正对车斗固定板下方的底盘上。所述转轴穿过底盘固定板,转动安装在底盘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杆垂直安装在转轴上,并位于两块底盘固定板之间。其前端有螺纹,所述螺母安装在固定杆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在现有拖拉机上进行改造,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地将车斗固定在底盘上,避免了拖拉机行驶时车斗上下颠簸。
以上公开的文献存在一些缺陷,即结构复杂、性能不稳定,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拖拉机转向连接机构转弯半径较大,且易损坏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拖拉机前后车架的铰合式转向连接器,通过相对简单的结构改变而实现车头的稳定转向,提高车斗的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拖拉机前后车架的铰合式转向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连接座1、后连接座2以及连接轴3。
所述前连接座1固定在动力机构底架4的后横梁401侧面,其结构包括前连接底板101、前纵向护板102以及连接节。
所述前连接底板101为矩形板件,在其四个直角位置设置有弧形耳板103,弧形耳板103上开设有螺栓连接孔。
所述前纵向护板102设有两块,为半圆形板件,分别固定在前连接底板101的上下沿,以限制连接轴3的纵向行程。
所述连接节设置在两块前纵向护板102之间,包括套筒104、前叉105、后叉106以及连接二者的多向转动连接块107,多向转动连接块107上对称设置有处于同一平面内的四根转轴108,每根转轴108与相邻转轴108均呈90°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伟才,未经潘伟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784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