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液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76232.7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775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何水龙;汤涛;韦壹;王衍学;叶明松;蒋占四;唐荣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F16F9/32;B60G13/06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黄玮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压 储油缸筒 油压活塞 液压油 上压腔 本实用新型 减振装置 活塞杆 气压室 浮动 隔板 液压减振器 内腔分割 气压活塞 上部油腔 有效缓解 补偿阀 流通阀 内连接 伸张阀 双筒式 下缸筒 压缩阀 气液 下端 油腔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液减振装置,包括内、外储油缸筒、活塞杆和油压活塞,所述油压活塞将内储油缸筒内腔分割为上压腔和下压腔,所述内储油缸筒下缸筒口的隔板上设有将内、外储油缸筒之间液压油导入下压腔的补偿阀和将下压腔液压油导入内、外储油缸筒之间的流通阀,所述活塞杆的下端于内储油缸筒内连接油压活塞,油压活塞上设有将下压腔液压油导入上压腔的压缩阀和将上压腔液压油导入下压腔的伸张阀,所述下压腔内设有上、下气压活塞而将下压腔分成上部油腔、中部的浮动气压室和下部油腔。本实用新型在传统双筒式液压减振器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浮动气压室,可有效缓解油压活塞受到的冲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具体为一种气液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的减震器和弹簧可以缓冲来自路面脉冲激励和随机激励的影响而使车身产生的抖动,其中减震器主要抑制弹簧受冲击后的反弹震荡和来自路面的冲击。
汽车减震器的种类包括油压式减震器,气压式减震器,复筒式避震器。
液压式减震器在工作中,油液搅动阻力可以缓冲活塞杆的冲击力,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热,严重影响减震器的使用寿命而且对于气密性要求比较高,容易出现漏油现象。
气动式的减震器结构简单,成本比液压式低廉,主要通过双通活套实现减震器内外的气体流动,但减震稳定性没有液压式好,长时间在颠簸路面上行驶时会产生气压不稳定,温度过高而影响原有的精准度。
液压式减振器阻尼油沸点低,舒适性比气动强,但不适合长途驾驶,对于刚体的密封性要求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了一种结合液压式减震器和气动式减震器优点并在双筒式液压减震器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气液减振装置。
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气液减振装置,其技术方案包括内、外储油缸筒、活塞杆和油压活塞,所述油压活塞将内储油缸筒内腔分割为上压腔和下压腔,所述内储油缸筒下缸筒口的隔板上设有将内、外储油缸筒之间液压油导入下压腔的补偿阀和将下压腔液压油导入内、外储油缸筒之间的流通阀,所述活塞杆的下端于内储油缸筒内连接油压活塞,油压活塞上设有将下压腔液压油导入上压腔的压缩阀和将上压腔液压油导入下压腔的伸张阀,所不同的是所述下压腔内设有上、下气压活塞而将下压腔分成上部油腔、中部的浮动气压室和下部油腔。
进一步,所述上部油腔的缸壁上设有限位上气压活塞最大上行行程的上止环,所述下部油腔的缸壁上设有限位下气压活塞最大下行行程的下止环。
为实现对减震器初始阻尼值的调节,所述上气压活塞上设有向浮动气压室充气以控制内部气压的气阀芯。
按常规,所述活塞杆的上端于内、外储油缸筒外连接上支座,所述油缸筒的下端连接下支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气液减振装置在传统双筒式液压减振器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浮动气压室,可有效缓解油压活塞受到的冲击。
2、本实用新型可缩短油压活塞行程,使得车身能具有良好的平顺性,避免车身在坏路行驶时产生剧烈抖动,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减少对来自路面的脉冲激励和随机激励振动的影响;同时可减少减振器内部油液的使用量,节约生产成本。
3、本实用新型继承了双筒式减振器散热的优点,在浮动气压室被压缩或扩张时,由于分子间的摩擦作用产生的热量可以利用液体的吸热作用并通过缸壁排出,避免了过热的危险。
4、本实用新型相对传统液压减振器增加了阻尼系数,增大了汽车操纵稳定性。
5、本实用新型在复位行程过程中依靠浮动气压室的良好浮动性和压力油上、下压差迅速复位,在上升到由上止环限定的位置时,挤压的空间长度会迅速恢复到原始值,以此工作行程不断重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762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