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疲劳纵梁上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71034.1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967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郑辉;李完先;张晓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沪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应仙根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梁 线束固定孔 定位孔 弧形部 抗疲劳 本实用新型 弯折部 抗疲劳性能 过渡圆弧 弯折成型 孔缘 两边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疲劳纵梁上部,包括纵梁本体,纵梁本体上开设有定位孔和线束固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本体包括一流线型的弧形部以及弯折成型于弧形部一侧的弯折部,弯折部和弧形部之间形成过渡圆弧,所述定位孔和线束固定孔的上下两边孔缘的厚度小于纵梁本体的厚度,所述定位孔和线束固定孔的形状为椭圆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疲劳纵梁上部,较大程度提高了纵梁上部的抗疲劳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纵梁上部,尤其涉及一种抗疲劳纵梁上部。
背景技术
车架是汽车中较为重要的承载部件,而车架纵梁又是其中关键部件之一,故纵梁在汽车上起到重要的承载作用。纵梁上部通常采用低合金钢板冲压而成,其对汽车车身碰撞性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要求纵梁上部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能。
例如,现有公开号为CN206406986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上的高强度纵梁上部板》,包括左薄板以及与左薄板拼接的右厚板,左薄板包括左横板以及与左横板垂直连接的左纵板,右厚板包括右横板以及与右横板垂直连接的右纵板,左横板上设置有薄弧板,右横板上设置有厚弧板,薄弧板的内侧面和厚弧板的内侧面拼接成一个平滑弧面,右横板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减压凹槽,第一减压凹槽为长直形槽,右横板的右端设置有两个内陷的第一装配圆孔和第二装配圆孔,第一装配圆孔和第二装配圆孔分别位于第一减压凹槽的右端的两侧,且内陷的第一装配圆孔和第二装配圆孔的裙边分别与第一减压凹槽的左右两侧边的裙边相连,连接的部位的厚度与右横板的厚度相同。然而,上述实用新型的纵梁上部板其在结构上存在较大集中应力,其抗疲劳强度不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抗疲劳纵梁上部,较大程度提高了纵梁上部的抗疲劳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抗疲劳纵梁上部,包括纵梁本体,纵梁本体上开设有定位孔和线束固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本体包括一流线型的弧形部以及弯折成型于弧形部一侧的弯折部,弯折部和弧形部之间形成过渡圆弧,所述定位孔和线束固定孔的上下两边孔缘的厚度小于纵梁本体的厚度,所述定位孔和线束固定孔的形状为椭圆形。
作为改进,所述弯折部的外端设置有翻边。
再改进,所述弧形部的外端沿着弧形部的延伸方向形成有一折台。
再改进,所述纵梁本体上位于定位孔所在位置处形成有定位槽,定位孔开设于定位槽内,定位槽的槽壁上形成有裙边。
再改进,所述弯折部上靠近翻边处设置有应力槽。
再改进,所述弯折部上靠近所述过渡圆弧处形成有长条形的减压凹槽。
再改进,所述过渡圆弧处间隔布置有多个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流线型的弧形部,使得纵梁本体弧形部上的应力均匀,弧形部和弯折部之间的过渡圆弧能够有效缓和弯折部和弧形部交汇处的应力集中,另外,将定位孔和线束固定孔的形状设计成椭圆形以及减小孔缘周围的厚度,提高纵梁上部定位孔和线束固定孔处的强度,同时缓和定位孔和线束固定孔处的应力集中,本实用新型从纵梁上部的结构上有效降低了应力集中,从而提高了纵梁上部的抗疲劳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抗疲劳纵梁上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抗疲劳纵梁上部在另一个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沪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沪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710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