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塑剂酯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97807.6 | 申请日: | 2017-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407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秦国栋;刘修华;李义田;高伟;张玉菡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元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J4/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程静静 |
地址: | 262404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釜 搅拌叶片 搅拌轴 罐体 分离器 叶片构件 增塑剂酯 冷凝器 储罐 醇水 流出 本实用新型 反应转化率 冷却反应釜 电机安装 反应效率 酯化反应 醇蒸汽 固定孔 搅拌件 控制阀 返流 粘结 回收率 电机 消耗 能源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塑剂酯化装置,包括反应釜,反应釜连接有原料醇储罐和冷凝器,冷凝器连接有醇水分离器,通过醇水分离器分离出的醇继续返流至反应釜中参加酯化反应,原料醇储罐通过控制阀与反应釜连接,所述反应釜包括罐体,罐体内设有搅拌轴和搅拌叶片,搅拌轴连接有电机,电机安装在罐体的顶端,搅拌叶片安装在搅拌轴的下部,搅拌叶片包括第一构件、第二叶片构件和第三叶片构件,第一构件围绕成有固定孔,具有以下优点:提高了反应转化率和反应效率,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反应釜流出的物料中醇的含量,充分冷却反应釜流出的醇蒸汽,提高醇的回收率,大大减少了反应釜中搅拌件上物料的粘结,大大降低了原料和能源的消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塑剂酯化装置,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增塑剂的生产是先在反应釜中进行酯化反应,酯化反应通常是一种有机酸或酸酐与一种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相应的酯,酯化反应结束后然后用纯碱中和末反应的微量单酯及其他杂质,然后用蒸汽汽提过量的醇,从塔顶出来的蒸汽混合物冷凝分离后,将醇收集在回收醇槽中,最后对冷却后得到的增塑剂产品进行过滤,从而得到纯度比较高的增塑剂产品。
酯化反应是增塑剂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步,酯化反应的过程决定了增塑剂产品的质量,目前酯化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1、反应釜中搅拌件的搅拌面积小,不能充分对酯化反应的物料进行搅拌,使得反应釜中有机酸或酸酐与醇在催化剂的作用反应效率低,酯化反应转化率低;
2、反应釜中搅拌件易粘结上酯化反应的物料,使得搅拌件需要常常进行清洗,费时费力;
3、从反应釜流出的物料中醇的含量高,
4、从反应釜流出的醇废气冷却不够彻底,使得醇的回收率低;
5、造成了物料的浪费,原料和能源的消耗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增塑剂酯化装置,提高了反应转化率和反应效率,缩短了反应时间,降低了反应釜流出的物料中醇的含量,充分冷却反应釜流出的醇废气,提高醇的回收率低,大大减少了反应釜中搅拌件上物料的粘结,大大降低了原料和能源的消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增塑剂酯化装置,包括反应釜,反应釜连接有原料醇储罐和冷凝器,冷凝器连接有醇水分离器,反应釜包括罐体,罐体内设有搅拌轴和搅拌叶片,搅拌轴连接有电机,电机安装在罐体的顶端,搅拌叶片安装在搅拌轴的下部,搅拌叶片包括第一构件、第二叶片构件和第三叶片构件,第一构件围绕成有固定孔,第二叶片构件的一端均匀固定在第一构件上,第二叶片构件的一端通过第三叶片构件连接,第三叶片构件朝向第一构件的一侧凹陷,第三叶片构件与第一构件之间是中空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构件为圆环状,第一构件的厚度为6mm-10mm。
进一步的,第二叶片构件为圆柱形的叶片,第二叶片构件的直径为15mm-30mm,第二叶片构件的数量为4-8个。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叶片构件为圆弧状的叶片,第三叶片构件的弧度为60°-90°,第三叶片构件的厚度为8mm-15mm。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轴穿过固定孔,第一构件固定在搅拌轴上,启动电机,搅拌轴带动第二叶片构件和第三叶片构件进行搅拌。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包括进液管和冷凝管,冷凝管的管头伸入到进液管中,进液管和冷凝管之间设有密封件,密封件对进液管和冷凝管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和冷凝管通过有连接构件进行连接,连接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包括弧形板,弧形板的两侧各设有一直板,直板上设有若干固定孔,弧形板相对于两侧直板向上拱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元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元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978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