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纯石墨的沉淀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481192.8 | 申请日: | 2017-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547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 发明(设计)人: | 迟芳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南墅瑞英石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4;C01B32/21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61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池体 沉淀池 驱动轴 固设 固定底座 刮泥装置 刮泥板 石墨 提纯 技术方案要点 本实用新型 技术效果 驱动电机 转动连接 石墨浆 下料槽 自动地 砂石 转动 取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纯石墨的沉淀池,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一侧固设有固定底座,所述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池体一侧的刮泥装置,所述刮泥装置包括转动连接于池体的驱动轴、固设于驱动轴上的刮泥板、固设于池体一侧的下料槽以及固设于固定底座上且带动驱动轴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刮泥板的长度小于池体的长度,达到了能将与砂石分离后的石墨浆自动地取出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墨提纯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纯石墨的沉淀池。
背景技术
天然石墨的提纯是石墨深加工的基础,所有的石墨高、精、尖、产品都必须先将石墨纯度提高,因此高纯石墨和高碳石墨的生产是石墨深加工的基础;由于天然石墨中杂质较多,粉碎后的石墨中会混有砂石,因此在石墨加工的过程中,对石墨与砂石的分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现有的可参考申请公布号为CN 106823491 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高效沉淀池,该沉淀池的底部两侧向中部下沉凹陷,沉淀池底部整体朝向一侧倾斜;沉淀池以混凝土制成,其内表面附有陶瓷;沉淀池中间具有防波网格;沉淀池的一侧具有进水口,另一侧具有出水口;沉淀池的底部制成排泥沟道;该发明提供的沉淀池,以陶瓷制的内表面为基础,再增加一层聚四氟乙烯涂层,可以防止沉淀物附着在池体内表面,易收集,同时沉淀池也易清洗;池体中间设置防波网格,进水出水则分设两端,这样进水时,也仅仅是搅动进水侧的水,而出水侧则保持平静,使得沉淀时间减少;底部长沟沉积污泥方便清淤。
但现有的技术中,沉淀池主要针对污水的处理,需要将污水中的泥沙沉入池底,而清水则置于泥沙的上方,但这种装置不适用于石墨的提纯,粉碎后的石墨中会有很多砂石等杂质,当其沉淀池,沉淀到底部的砂石需要排出,而位于砂石上方的石墨浆则需要将其取出并自动送到下一道工序中,因此如何能够将能将与砂石分离后的石墨浆自动地取出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纯石墨的沉淀池 ,具有能将与砂石分离后的石墨浆自动地取出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提纯石墨的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一侧固设有固定底座,所述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池体一侧的刮泥装置,所述刮泥装置包括转动连接于池体的驱动轴、固设于驱动轴上的刮泥板、固设于池体一侧的下料槽以及固设于固定底座上且带动驱动轴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刮泥板的长度小于池体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轴转动,从而带动固设于驱动轴上的刮泥板转动,此时刮泥板能将位于上层的石墨浆刮至下料槽中,方便实用。
较佳的,所述刮泥板的两端与池体的侧壁留有供刮泥板转动的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于刮泥板与池体的侧壁留有供刮泥板转动的间隙,能使刮泥板顺利转动且最大面积地接触石墨浆,从而将最大量的石墨浆刮出,提高了工作效率。
较佳的,所述下料槽的一端设有出料管。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下料槽的一端设有出料管,石墨浆通过出料管直接进入下一道工序中,方便省力。
较佳的,下料槽的另一端设有送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下料槽的另一端设有送水管,通过送水管输送的水冲向下料槽,将下料槽中的石墨浆冲至出料管,从而进入下一道工序中,减少人工成本。
较佳的,所述池体的一侧连通设有送料装置,所述送料装置包括送料室以及设有送料室上方的防溅盖。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池体的一侧连通设有送料装置,送料装置包括送料室以及设于送料室上方防溅盖,防溅盖能够防止送料室里的石墨浆溅出,影响生产环境。
较佳的,所述防溅盖的上方开有进料孔与进水孔,所述进料孔与进水孔分别连通有进料管与进水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南墅瑞英石墨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南墅瑞英石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811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