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烃类水冷器泄漏检测及快速定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79162.3 | 申请日: | 201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59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邹兵;闫柯乐;肖安山;马明;张红星;李莹;林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3/20 | 分类号: | G01M3/20 |
代理公司: | 青岛华慧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47 | 代理人: | 李新欣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冷 泄漏 检测 快速 定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烃类水冷器泄漏检测及快速定量装置,包括进口端、出口端、观察壳体、固定架和数据采集及控制器,进口端依次设有进口软管接头、进口控制阀、质量流量控制器,出口端依次设有出口控制阀、出口软管接头,所述观察壳体内填充有吸收变色材料料包,并且观察壳体侧面安装有壳体旋塞;观察壳体底部设有质量传感器;所述质量流量控制器和质量传感器分别连接数据采集及控制器,水经过时,通过吸收变色材料料包的颜色变化判断是否泄漏,并结合质量流量控制器采集数据和质量传感器测定的通过前后的质量差,从而快速测定出水相中烃类的质量浓度,进而定量出水冷器泄漏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烃类水冷器泄漏检测及快速定量装置。
背景技术
石油化工行业采用大量的换热设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物流进行换热,其中有许多水冷器采用循环水系统与石脑油、汽油、柴油、芳烃等烃类产品进行热交换。由于装置老化、检修质量、密封损坏、操作波动等原因,水冷器的泄漏是国内石化企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水冷器的泄漏将造成以下问题:(1)导致水污染,增加污水处理费用,如果发生不及时则需要置换大量的新鲜水并加入大量的防腐、杀菌等药剂,循环水系统需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能逐渐稳定下来,严重地影响正常的生产工作;(2)给生产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如发生事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对于包含上百台水冷器的系统,泄漏发生后,仅在循环水进口、出口测出水中油的浓度很难查处泄漏的位置,而逐台排查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所以,采取简单、准确而又实时的手段对循环水进行检测,可以实现在线监测循环水中各种有机物浓度并迅速及时找到水冷器泄漏点,才能解决石化企业循环水系统有机物泄漏的问题,避免由于有机物泄漏造成的经济损失。
发生泄漏后,首先应找出泄漏的水冷器,及时从系统中切除,因此查漏的手段是否健全、快速和有效是关键。一般在泄漏发生后,车间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人工查漏。首先将冷却器循环水层出入口阀关闭,打开导淋排水,不间断观察水质,闻气味,随时关注是否有油花,直至水排净,排净后有油,说明冷却器泄漏;排净后不见油,打开上水阀和回水阀导淋,在回水导淋处用可燃气体报警器检测,报警器报警,说明冷却器漏;对于重点怀疑对象,将水排净后关闭导淋憋压,过几个小时后打开导淋检查是否有油,用此法曾检查出汽油冷却器泄漏,对于油气两相介质如压缩富气冷却器,也曾检查出泄漏;(2)化验分析。通过pH值检测、油含量分析、COD监测等方法进行化验分析,从而判断泄漏情况;(3)通过紫外分光和紫外荧光法、近红外法及光纤法等技术监测水中油相含量,但这些技术在国内石化企业中应用较少,其原因除了上述技术投资成本高以外,由于水冷器泄漏造成的有机物成分复杂,包括来自不同水冷器的不同种类物料、各种水处理剂及干扰物等,加上水质颜色和颗粒等复杂背景的影响,上述技术很难准确有效检测,并且受实际工况的影响也很大,使检测水冷器泄漏难度增大。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110039658.X中提出了一种将光纤技术用于烃类水冷器泄漏的在线监测方法,可监测水中烃类浓度变化,但由于石化企业生产车间大都处于易燃、易爆区域,该方法必须要求光纤的采样系统管线保持严格密封,以防止烃类介质挥发至环境中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另外,该方法结构复杂,且存在光纤技术投资成本高、抗污能力差等缺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091001034.3中涉及一种轻质石化产品水冷器泄漏在线监测方法及仪器,通过将循环水样品气提至检测室,由高灵敏度可燃气体检测器监测气相中可燃气体浓度,但该装置结构复杂、操作繁琐、检测分析时间长,不适用于现场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基于材料吸油变色的原理,提供一种烃类水冷器泄漏检测及快速定量装置,泄漏事故发生时,可快速判断水冷器泄漏情况,并能准确定量泄漏量,且具有投资成本低、结构简单、操作易行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791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蛋挞皮自动理料系统
- 下一篇:一种带有导向杆的冷缩电缆附件的扩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