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四极取电功能的漏电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34794.8 | 申请日: | 2017-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10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朱荣惠;汪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华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125 | 分类号: | H02H7/1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取电 可控硅开关 四极 漏电保护模块 漏电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 低压电磁铁 电源电路 降压电路 零线 相线 两极 漏电感应电路 漏电检测电路 漏电 顺序连接 整流电路 第二相 第三相 电控制 导通 断电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四极取电功能的漏电保护装置,包括顺序连接的电源电路、降压电路、整流电路、漏电感应电路、漏电检测电路和可控硅开关(P1);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第一相线(L1)、第二相线(L2)、第三相线(L3)和零线(N),分别与所述降压电路连接;所述可控硅开关(P1)与低压电磁铁连接,当所述可控硅开关(P1)导通时与所述低压电磁铁形成回路。本实用新型将4极漏电产品每一极都取电,相线L1、L2、L3与零线N四极之间只要有两极有电,漏电保护模块也会正常工作,解决了两极取电中出现一极断电漏电保护模块不工作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四极取电功能的漏电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通常使用的4极保护器,漏电模块都是两级取电,如电路2所示,只通过一相L1与N进行取电,另外两项L2与L3不接漏电保护器,如果L1与N中有一极断电,漏电模块不工作,但是L2与L3还是带电的,如果此时发生漏电,由于漏电模块已经不工作,如果此时有人触碰到L2与L3,就会产生触电事故风险,对人身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四极取电功能的漏电保护装置。
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四极取电功能的漏电保护装置,包括顺序连接的电源电路、降压电路、整流电路、漏电感应电路、漏电检测电路和可控硅开关(P1);
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第一相线(L1)、第二相线(L2)、第三相线(L3)和零线(N),分别与所述降压电路连接;
所述可控硅开关(P1)与低压电磁铁连接,当所述可控硅开关(P1)导通时与所述低压电磁铁形成回路。
进一步地,所述降压电路包括由与所述第一相线(L1)串联的第一电阻(R51)、第二电阻(R52)、第三电阻(R53)和第四电阻(R54)组成的第一降压电路;由与所述第二相线(L2)串联的第五电阻(R55)、第六电阻(R56)、第七电阻(R57)和第八电阻(R58)组成的第二降压电路;由与所述第三相线(L3)串联的第九电阻(R59)、第十电阻(R60)、第十一电阻(R61)和第十二电阻(R62)组成的第三降压电路;和由与所述零线(N)串联的第十三电阻(R63)、第十四电阻(R64)组成的第四降压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整流电路包括通过第一整流二极管(U7)与所述第一降压电路连接的第一整流电路;通过第二整流二极管(U8)与所述第二降压电路连接的第二整流电路;通过第三整流二极管(U9)与所述第三降压电路连接的第三整流电路;和通过第四整流二极管(U10)与所述第四降压电路连接的第四整流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整流二极管(U7)为两个整流二极管,与所述第一降压电路串联;所述第二整流二极管(U8)为两个整流二极管,与所述第二降压电路串联;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U9)为两个整流二极管,与所述第三降压电路串联;所述第四整流二极管(U10)为两个整流二极管,与所述第四降压电路串联。
进一步地,还包括测试按钮电路,所述测试按钮电路与所述漏电感应电路连接,用于检测电路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漏电检测电路为漏电芯片M54123。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4极漏电产品每一极都取电,相线L1、L2、L3与零线N四极之间只要有两极有电,漏电保护模块也会正常工作,不仅设计简单,成本低,而且解决了两极取电中出现一极断电漏电保护模块不工作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四极取电功能的漏电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基于四极取电功能的漏电保护装置的电路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华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华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347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