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厂尾水总氮的去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23892.1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717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唐婧;苏书宇;任琦;侯哲;李光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宁佳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器主体 污水厂尾水 去除装置 反冲排水口 反冲洗水箱 总氮去除 出水口 反冲洗 总氮 预处理 反硝化活性污泥 反硝化脱氮 安全排放 出水总氮 动力费用 废物利用 富集培养 固体碳源 缓释碳源 浓度稳定 排放标准 碳源需求 由上向下 装置启动 氮去除 进水口 进水箱 取样口 侧壁 出水 导管 挂膜 筛网 脱氮 清水 环保 | ||
一种污水厂尾水总氮的去除装置,包括反应器主体,反应器主体在反冲排水口下方设置筛网,侧壁由上向下依次设安全排放口,反冲排水口,进水口和取样口;底部设出水口;反应器主体上部连接进水箱,底部连有反冲洗水箱,出水口通过导管与反冲洗水箱相连接。采用该装置进行污水厂尾水总氮去除,结合固相缓释碳源预处理,反硝化活性污泥富集培养,固体碳源挂膜与装置启动,总氮去除操作,收集脱氮完成获得清水,以及装置反冲洗等步骤进行。该实用新型装置简单,采用该装置进行氮去除,选取相应碳源,动态满足反硝化脱氮对碳源需求,环保同时实现废物利用;出水总氮浓度稳定在1.5mg/L,出水COD满足排放标准,去除装置反冲洗周期长,动力费用较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厂尾水总氮的去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处理厂二级生物处理对总氮去除效果不稳定,出水总氮指标难以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要求。污水厂二级处理后出水的COD已降低到50mg/L以下,碳氮比低于5,反硝化反应碳源严重不足,造成反硝化效果不理想,必须通过外加碳源以保证生物脱氮的进行。
现有反硝化滤池工艺通常采用甲醇、乙酸等液体外加碳源,其投加量不易控制,过量会导致出水COD的增加,造成出水有机物的二次污染;不足又会引起亚硝氮积累,影响水环境安全。现有的固体缓释碳源大体上又可分为三大类:以纤维素为主的天然材料、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和以混合物为主的新型材料。其中采用高分子缓释碳源材料的填充床、流化床工艺,上流式出水SS偏高,而下流式易发生床层堵塞,同时固碳材料化学成分单一,往往需要投加微量元素才能满足微生物的生长需求,并且释碳速率恒定,无法适应实际废水的污染负荷波动,碳源材料昂贵,运行成本高。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每年产生的农业废弃物达到7.0亿吨,占全世界总量的30%左右。农业废弃物的主要组分是可降解的粗纤维素,我国的农业废弃物直接还田31.8%,堆沤还田9.1%,过腹还田21.4%,烧灰还田24.1%,剩下的13.5%作为废弃物堆弃在田间地头进行露天焚烧,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特别是在冬季造成严重的雾霾污染。对于农业废弃物急需妥善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针对污水厂低碳氮比尾水对总氮去除的要求,以广泛存在、价格低廉并且具有生物调节释碳能力的农业废弃物为固体碳源,构建一种污水厂尾水总氮的去除装置,既强化低碳氮比污水的反硝化脱氮,减小有机物投加不当引起的二次污染风险,又降低运行成本,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水厂尾水总氮的去除装置,包括反应器主体,其中:
所述的反应器主体上部侧壁由上向下依次设有安全排放口,反冲排水口,进水口和取样口;所述的反应器主体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的反应器主体在反冲排水口下方设有筛网,防止反冲洗过程中固体碳源颗粒的溢出;
其中:
所述的反应器主体上部连接有进水箱,所述的进水箱与反应器主体通过进水口相连接;
所述的反应器主体底部连接有反冲洗水箱,所述的反冲洗水箱连接有出水管,所述的出水口通过导管与反冲洗水箱相连接,所述的出水管同时与反应器主体底部出水口相连接。
所述的出水管上设有第三电磁阀,所述的出水管连接有防虹吸导管。
所述的进水箱连接有计量泵,所述的反冲洗水箱设有反冲水泵。
所述的连接出水口与反冲洗水箱的导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
所述的反应器主体底部连接有空压机,所述的空压机设有第二电磁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238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