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精密样品检测转台的CT成像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68046.4 | 申请日: | 2017-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571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王钟周;曾维俊;孙海旋;雷恒波;孙明山;刘功发;熊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3/046 | 分类号: | G01N23/04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韩飞 |
地址: | 21516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样品检测 转台 精密 本实用新型 样品台 轴系 成像平台 装配 平面调节机构 伺服电机转子 分束光栅 柔性连接 升降机构 伺服电机 弯矩传递 样品转台 依次设置 光栅 传动链 联轴套 膜片组 双膜片 旋转台 源光栅 载物台 伸缩 探测器 穿出 光路 开孔 偏摆 支架 底座 同心 制造 分析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精密样品检测转台的CT成像设备,包括:基座、旋转台、成像平台及样品台;所述成像平台上沿光路方向依次设置有X射线光源、源光栅、分束光栅、供所述样品台的上部伸缩穿出的开孔、分析光栅和探测器;所述样品台包括升降机构、平面调节机构和精密样品检测转台;所述精密样品检测转台包括载物台、膜片组、轴系组件、联轴套、伺服电机、支架和底座。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精密样品检测转台的CT成像设备,稳定性高,易于安装制造。本实用新型中的精密样品检测转台精度高、强度大,其通过采用双膜片柔性连接,可避免将伺服电机转子自身偏摆和装配不同心引起的弯矩传递至轴系,从而保证轴系精度;样品转台传动链短,装配容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X光成像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精密样品检测转台的CT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X射线成像技术是基于物质对X射线吸收性质的不同,对于金属等重元素材料构成的物质,传统X射线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很好的图像衬度,但是对于碳、氧、氮、氧等轻元素材料组成的物质,如医学成像中的乳腺、血管、脂肪、软骨等人体软组织,它们对X射线的吸收非常微弱,这些组织在传统X射线成像技术下获得的图像是一片模糊、分辨不清的。
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通过探测X射线穿过物质的相位变化(即相移)来进行成像的,由于在硬X射线波段(10-100keV),对于碳、氢、氮、氧等轻元素,其相干散射截面(即相移截面)是各自吸收截面的1000多倍。因此理论上来说,对于那些由轻元素组成的物质,硬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能够提供比传统吸收衬度成像高上千倍的图像衬度和测量灵敏度。
CT成像设备中,样品转台是重要的组件之一,且对样品转台的要求很严格,需要其具有很高的精度、稳定性及长使用寿命。但现在的
高分辨率x射线CT成像设备中用的样品转台精度,往往存在如下缺陷:
(1)机构传动链长,结构复杂,一般需经过伺服电机、联轴器、减速机、齿轮或涡轮蜗杆、轴承,载物台终端的定位精度难以保证。
(2)通过转台终端同轴配置编码器或光栅尺可提高定位精度,但会导致硬件成本增加。
(3)转台轴系结构复杂,刚性连接多,装配工艺性差,装配不当会损失轴系精度和使用寿命。
(4)转台一般选用商用轴承,配套固定件多,结构集成度差,整体尺寸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精密样品检测转台的CT成像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精密样品检测转台的CT成像设备,包括:基座、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方的旋转台、设置于所述旋转台上的成像平台及沿轴向嵌入设置在所述旋转台内部圆心处的样品台;
所述成像平台上沿光路方向依次设置有X射线光源、源光栅、分束光栅、供所述样品台的上部伸缩穿出的开孔、分析光栅和探测器;
所述样品台包括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升降机构上的平面调节机构和设置于所述平面调节机构上的精密样品检测转台;
所述精密样品检测转台包括载物台、膜片组、轴系组件、联轴套、伺服电机、支架和底座。
优选的是,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架上端开设有上端孔,所述支架中部开设有与所述上端孔连通的中心孔,所述伺服电机配合设置于所述中心孔内,所述轴系组件配合设置在所述上端孔上。
优选的是,所述膜片组包括上膜片、下膜片、设置于所述上膜片和下膜片中间的垫片、用于连接所述上膜片和下膜片的铆钉;所述上膜片和下膜片中间均开设有供所述铆钉穿设固定的固定孔,所述上膜片和下膜片的外周均等角度间隔设置有多个叶片,所述叶片上开设有连接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680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探测器臂架及包括其的辐射成像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X-CT系统用测量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