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渣土车尾气除尘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09489.6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723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6 |
发明(设计)人: | 季佩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季佩琳 |
主分类号: | F01N3/04 | 分类号: | F01N3/04;F01N3/02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13120 | 代理人: | 郝伟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渣土 车尾 除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尾气除尘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渣土车尾气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渣土车,也称拉土车、运渣车,不是特指哪一种车,而是指车辆用途是运送沙石等建筑料的卡车。渣土车比较常见的有:大型翻斗车、大黄蜂等,多为大型载重卡车,目前大多数渣土车都采用汽油或柴油作为汽车燃料,由于燃料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固体悬浮颗粒,渣土车尾气中的固体悬浮颗粒主要是PM10,若尾气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仅会造成大气雾霾,还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有害气体和固体悬浮颗粒会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损害肺功能等。
一般而言,根本性减少汽车尾气固体悬浮颗粒排放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改进燃料的燃烧品质及寻找更为清洁的替代燃料来达到减少排放的目的;二是通过对汽车发动机进行改良,以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从而减少尾气排放颗粒物。然而,无论是燃料品质的提高,替代燃料的研发,还是发动机的改良,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在短期内都难以解决汽车尾气排放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渣土车尾气除尘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固体悬浮颗粒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污染空气,造成大气雾霾,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渣土车尾气除尘装置,包括排气管和除尘箱,所述除尘箱固定设置于渣土车排气管一侧的车壁上,所述除尘箱左侧设置有储气箱,除尘箱底部设置有出气管;所述储气箱顶部与所述排气管相连通,所述储气箱底部与所述出气管相连通,所述出气管的管身上设置有若干个出气孔;所述除尘箱底部设置有水且水面高度不低于5厘米,所述出气管设置在水下,所述水面位置设置有第一滤网层;水面上方设置有第二滤网层;所述除尘箱外部底侧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排水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除尘箱上部设置有第三滤网层;所述第三滤网层的上下方均设置有可拆卸的支撑栅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网层、第二滤网层的上下方均设置有可拆卸的支撑栅板;所述出气管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栅板。
进一步地,所述除尘箱的厚度为5~15厘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网层和第二滤网层均为筛孔为20~60目的不锈钢筛网。
进一步地,所述除尘箱下方还设置有固定于车壁上的支架,所述除尘箱固定在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除尘箱外部设置有隔热层;所述除尘箱顶部设置有箱盖,所述箱盖为金属网状材料制成的构件。
进一步地,所述除尘箱、连接管、出气管均为金属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渣土车尾气除尘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渣土车尾气除尘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节能环保,制作成本低廉,通过除尘箱中的水可有效过滤尾气中的灰尘及其他固体颗粒物,将气体与固体颗粒进行分离,并对尾气进行过滤和减速,避免尾气中的固体悬浮颗粒直接排入大气,各个构件均可拆装更换,便于维护,经济利用率高,可以广泛推广应用于渣土车和工程机械车上,为保护环境做出很大的贡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渣土车尾气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排气管;2-除尘箱;3-储气箱;4-出气管;5-出气孔;6-水;7-第一滤网层;8-第二滤网层;9-排水管;10-排水阀门;11、支架;12、第三滤网层; 13、箱盖;14、支撑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季佩琳,未经季佩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094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