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绝缘子功能的220kV串联间隙线路避雷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09904.0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027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守豹;王大兴;雷潇;廖文龙;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C7/112 | 分类号: | H01C7/112;H01C7/12;H01C1/01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绝缘子 功能 220 kv 串联 间隙 线路 避雷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路避雷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带有绝缘子功能的220kV串联间隙线路避雷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220kV线路避雷器无法承受拉伸负荷,安装时需要保留原有绝缘子串通过额外配备支架的方式进行安装,安装难度大且影响美观,在容易遭受强风的线路区段还有可能影响杆塔机械强度;对于现有采用纯空气间隙的220kV线路避雷器,在安装过程中还存在空气间隙尺寸调节困难的问题;对于现有采用复合绝缘子作为串联间隙的220kV线路避雷器,还存在线路避雷器本体损坏解体后复合绝缘子与避雷器残体下垂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绝缘子功能的220kV串联间隙线路避雷器,解决了普通220kV 线路避雷器的安装缺点问题,实现了能够在防雷改造时可通过直接替换绝缘子串的方式进行安装,安装方便的技术效果。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带有绝缘子功能的220kV串联间隙线路避雷器,包括安装基座、上节避雷器、下节避雷器、上均压环、复合绝缘子、下均压环、连接金具;所述安装基座与杆塔横担相连;上节避雷器通过其球窝金具悬挂在安装金具的球头部分;下节避雷器通过其球窝悬挂在上节避雷器的球头部分;复合绝缘子球窝与下节避雷器球头相连;均压环安装于复合绝缘子两端;复合绝缘子通过连接金具与导线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基座通过绝缘垫片与杆塔横担电气隔离。
进一步的,所述上节避雷器与下节避雷器所采用的氧化锌电阻片为环形电阻片。
进一步的,所述上节避雷器与下节避雷器通过芯棒通过穿过中间圆孔的方式将各自内部的环形氧化锌电阻片层叠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上节避雷器与下节避雷器芯棒采用耐高温、耐酸碱和高抗拉强度的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上节避雷器与下节避雷器芯棒和金具采用压接方式连接,压接处可满足线路对避雷器的拉伸负荷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上节避雷器与下节避雷器内部电阻片和金具之间有良好的电气导通,并可承受大电流冲击。
进一步的,所述上节避雷器与下节避雷器芯棒和电阻片外部套有环氧树脂筒,环氧树脂筒外覆盖硅橡胶使得避雷器内部与外界隔离。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绝缘子两端安装有均压环,上、下均压环之间的电气距离与复合绝缘子干弧距离之比不小于0.15。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绝缘子均压环内环半径大于300mm。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绝缘子上、下均压环之间的电气距离在海拔小于1000m地区使用时应在830mm~870mm之间,在高海拔地区使用时应根据海拔修正系数调整。
本申请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解决了普通220kV线路避雷器的安装缺点问题,实现了能够在防雷改造时可通过直接替换绝缘子串的方式进行安装,安装方便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
图1为本申请中带有绝缘子功能的220kV串联间隙线路避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装基座,2-上节避雷器,3-下节避雷器,4-上均压环,5-复合绝缘子,6-下均压环,7-连接金具。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绝缘子功能的220kV串联间隙线路避雷器,解决了普通220kV 线路避雷器的安装缺点问题,实现了能够在防雷改造时可通过直接替换绝缘子串的方式进行安装,安装方便的技术效果。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相互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范围内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099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