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性污泥干燥及热解集成一体化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71520.4 | 申请日: | 201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306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蒋永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塔川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0 | 分类号: | C02F11/10;C02F11/12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高姗 |
地址: | 210019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性 污泥 干燥 集成 一体化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性污泥干燥及热解设备技术领域,为解决采用两套设备进行油性污泥干燥热解处理时造成设备体积庞大、附属设备多、热源消耗多及热量不能综合利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油性污泥干燥及热解集成一体化设备,包括保温炉膛和设置在保温炉膛内的螺旋干燥机、回转焙烧热解炉及燃烧器,螺旋干燥机的干燥物料出口与回转焙烧热解炉的热解物料进口相连通,回转焙烧热解炉的热解气出口与螺旋干燥机的热解气回用口相连通,螺旋干燥机的干燥和热解气出口与保温炉膛下部的干燥和热解气回用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集干燥、热解于一体集成化设计,具有结构简单、实用、紧凑、密封性好、操作稳定、传热效率高及节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油性污泥干燥及热解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性污泥干燥及热解集成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油性污泥(尤其是采油企业、炼油企业、焦化企业等产生的污泥)一般含油类~50%(wt)、含水~5%(wt)、渣类~45%(wt);其主要物理性质是:体积大,粘度大,油脂沸点高、不易挥发等。
现有含油污泥多采用“干燥+焚烧(直接热解法)”2步法工艺来处理,干燥大多采用热传导型干燥设备(如桨叶干燥机),热源多采用蒸汽或导热油等;焚烧大多采用直燃式回转焚烧设备(如回转圆筒焚烧炉),热源多采用天燃气或油、煤等。缺点是:
①干燥和焚烧过程需要在2套设备体系中完成。
②干燥和焚烧设备热源供给不尽相同,热源消耗较多。
③干燥和焚烧设备需要配置2套尾气后处理系统。
④干燥和焚烧设备2套体系,设备体积庞大,附属设备多。
⑤干燥和焚烧设备2套体系,热量不能综合利用,不节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采用两套设备进行油性污泥干燥热解处理时造成设备体积庞大、附属设备多、热源消耗多及热量不能综合利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油性污泥干燥及热解集成一体化设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油性污泥干燥及热解集成一体化设备,包括保温炉膛和设置在保温炉膛内的螺旋干燥机、回转焙烧热解炉及燃烧器,所述保温炉膛整体为立式长方体结构,所述螺旋干燥机、回转焙烧热解炉及燃烧器分别设置在保温炉膛的顶层、中层及底层,所述螺旋干燥机及回转焙烧热解炉的左右两端分别伸出保温炉膛,所述螺旋干燥机的左端设有热解气回用口和干燥物料进口,右端设有干燥物料出口及干燥和热解气出口,所述回转焙烧热解炉的左端设有热解物料出口和热解气出口,右端设有热解物料进口,所述保温炉膛上设有烟气出口、温度测量口、压力测量口及干燥和热解气回用口,保温炉膛的底部燃烧器下方设有天然气进口、助燃空气进口及回用燃气或燃油进口,所述螺旋干燥机的干燥物料出口与回转焙烧热解炉的热解物料进口相连通,所述回转焙烧热解炉的热解气出口与螺旋干燥机的热解气回用口相连通,所述热解气出口与热解气回用口之间设有热解气出口I,所述螺旋干燥机的干燥和热解气出口与保温炉膛下部的干燥和热解气回用口相连通,所述干燥和热解气出口与干燥和热解气回用口之间设有干燥和热解气出口I。
所述烟气出口设置在保温炉膛的顶部,所述保温炉膛的顶部设有温度测量口I和压力测量口I,保温炉膛的中部设有温度测量口II和压力测量口II,保温炉膛的下部设有温度测量口III、压力测量口III。
所述保温炉膛的底部设有多层耐火砖,所述保温炉膛侧壁采用耐火纤维折叠块保温,所述保温炉膛的顶部为圆拱形结构,采用梯形折叠块保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集干燥、热解于一体集成化设计,具有结构简单、实用、紧凑、密封性好、操作稳定、传热效率高及节能等优点。
2.本实用新型中螺旋干燥机干燥所需要的热量来自回转焙烧热解炉的余热,余热在设备内部直接利用,无热量损失,节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塔川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塔川化工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715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