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RFID芯片的腔道电极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20966.7 | 申请日: | 2017-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8643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沈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仁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492 | 分类号: | A61B5/0492;A61N1/05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林晓琴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腔道 电极 电极本体 产品信息 外部设备 本实用新型 非接触读取 可追溯管理 电子芯片 技术层面 交叉感染 内部设置 身份信息 粘贴 病历 匹配 保证 体内 携带 | ||
一种带有RFID芯片的腔道电极,包括腔道电极本体和RFID芯片,所述腔道电极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所述RFID芯片;所述RFID芯片携带有产品信息,该产品信息可被其它外部设备非接触读取。既可以是RFID芯片设置于腔道电极的壳体内,也可以是RFID芯片粘贴于腔道电极本体的包装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从技术层面保证了每一个患者只使用同一个电子芯片腔道电极,避免交叉感染。另外,由于每一款带有RFID芯片的腔道电极有了身份信息,并且与某一个患者的病历相匹配,故而保证了每一款产品的可追溯管理有效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是指一种带有RFID芯片的腔道电极。
【背景技术】
腔道电极,是一种用于测量腔道表面肌电信号,或对腔道组织进行电刺激的医疗器械。
以往由于腔道电极必须防水洗、消毒,因此其制备成本高,无法忍受一次性使用。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电极必须专人专用,不得交叉使用,因此对其进行医疗器械可追溯管理、保证安全有效及其必要。而这种腔道电极如何从技术层面得到使用的保证,以及腔道电极作为耗材如何做到可追溯,是业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有RFID芯片的腔道电极,可保证可追溯管理。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带有RFID芯片的腔道电极,包括腔道电极本体和RFID芯片,所述腔道电极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所述RFID芯片;所述RFID芯片携带有产品信息,该产品信息可被其它外部设备非接触读取。
进一步地,所述腔道电极本体设置于一外包装盒内,所述RFID芯片粘贴于所述外包装盒外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腔道电极本体,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作为电极的两个不锈钢环、导电线缆;所述两个不锈钢环分别嵌入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所述两个不锈钢环分别连接两条电极线,所述两条电极线的尾端焊接到所述导电线缆。
进一步地,所述腔道电极本体,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均带窗口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由导电材料制成的上电极和下电极;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的导电材料为金属冲压件制成;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定位装置固定装配成一个空心几何体结构;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分别嵌入在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中,部分表面透过上、下壳体的窗口外露可与腔道接触;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末端端面上分别设置有通孔,所述上电极和下电极的尾端端面设有凸台;与测试仪器信号线相连接的导电连接装置插入所述通孔,并穿过所述定位装置的定位孔,与所述凸台相抵触形成弹性形变紧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与测试仪器主机相连接,测试仪器主机中的诊疗软件读取腔道电极信息并记录保存才能使用,与某一个患者的病例相匹配,故而做了每一款产品的可追溯管理。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部分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仁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州仁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209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盘电极
- 下一篇:MRI检查上腹部固定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