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氧化锆牙科嵌体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11730.7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049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C5/20 | 分类号: | A61C5/2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程欣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嵌体 牙冠 氧化锆 本实用新型 牙体组织 圆形凹槽 牙科 粘接 氧化锆材料 凹槽开口 底端边缘 修复材料 机械锁 粘接剂 粘接面 中凹槽 伸入 髓腔 小槽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氧化锆牙科嵌体,包括嵌体本体;所述嵌体本体包括牙冠和位于牙冠下方的伸入髓腔部位的嵌体;所述嵌体表面均匀分布有圆形凹槽;所述最外缘的圆形凹槽的位置离牙冠底端边缘0.5‑1mm。本实用新型中凹槽的设计增加了氧化锆材料与牙体组织的粘接面积,并且凹槽开口小槽大的设计可以让粘接剂进入到修复材料之内,从而达到氧化锆粘接面与牙体组织之间机械锁合的粘接效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牙科嵌体,尤其涉及一种氧化锆牙科嵌体。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氧化锆由于其本身的物理和化学结构,临床上粘接时不可能对其粘接面进行酸蚀粗糙处理,从而达不到理想的化学和物理粘接效果。
特别是牙冠较短,病人又不愿备牙的情况下,易导致粘接固位力不够,许多患者往往在戴牙一段时间后由于嵌体牙冠脱落而复诊,而发明人观察到几乎所有脱落的牙冠嵌体粘接面都无粘接剂残留,十分光滑,而牙体组织的粘接面却残留大量粘接剂。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氧化锆牙科嵌体。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氧化锆牙科嵌体,包括嵌体本体;所述嵌体本体包括牙冠和位于牙冠下方的伸入髓腔部位的嵌体;所述嵌体表面均匀分布有圆形凹槽;所述最外缘的圆形凹槽的位置离牙冠底端边缘0.5-1mm。
作为优选项:所述凹槽表面直径在0.2-0.3mm之间,深度在0.5-0.8mm之间,凹槽底部直径在0.5-0.8mm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凹槽的设计增加了氧化锆材料与牙体组织的粘接面积,并且凹槽开口小槽大的设计可以让粘接剂进入到修复材料之内,从而达到氧化锆粘接面与牙体组织之间机械锁合的粘接效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嵌体本体1、凹槽2、牙冠3、嵌体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氧化锆牙科嵌体,包括嵌体本体1;所述嵌体本体1包括牙冠3和位于牙冠3下方的伸入髓腔部位的嵌体4;所述嵌体4表面均匀分布有圆形凹槽2;所述最外缘的圆形凹槽2的位置高度方向上离牙冠3底端边缘0.5-1mm。
嵌体4一般包括侧壁和底面,为了不影响抗力,凹槽2优选均匀分布在侧壁上,为了不降低摩擦固位力,凹槽2表面直径在0.2-0.3mm之间,深度在0.5-0.8mm之间,凹槽2底部直径在0.5-0.8mm之间。
安装本实用新型时,先将粘接剂涂在嵌体4表面上,并使凹槽2内填充粘贴剂,按照常规方法安装即可。
发明人已用本方法粘接氧化锆嵌体冠50多例,观察两年多无一例发生脱落事件。
尽管本说明书较多地使用了嵌体本体1、凹槽2、牙冠3、嵌体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他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未详细阐述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针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较为详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替换或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请求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117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