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铋锶钙铜氧系高温超导材料的自动化制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87153.9 | 申请日: | 2017-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53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发明(设计)人: | 张辉;李兵兵;陈清明;杨盛安;孙鹏;李陵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铋锶钙铜氧系 高温 超导 材料 自动化 制备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铋锶钙铜氧系高温超导材料的自动化制备装置,属于实验室设备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箱体、处理器、反应器、搅拌器、硝酸注入管、ph值测试仪、粘度控制仪、氨水注入管、LCD触摸屏,反应器设置在箱体内,搅拌器的底座设置在反应器一侧且搅拌桨插入到反应器内,硝酸注入管、ph值测试仪、粘度控制仪、氨水注入管设置在箱体顶壁,硝酸注入管、氨水注入管的下端均插入到反应器内,硝酸注入管、氨水注入管上均设置有计量模块,ph值测试仪的探测杆、粘度控制仪的粘度探测杆均插入到反应器内,处理器设置在箱体的顶端,LCD触摸屏设置在处理器的顶端,计量模块、搅拌器、ph值测试仪、粘度控制仪、LCD触摸屏与处理器连接。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铋锶钙铜氧系高温超导材料的自动化制备装置,属于实验室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铋锶钙铜氧系高温超导材料,被称为第三代高温超导材料。因此种材料不含稀土元素,有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和零电阻温度以及稳定的超导性,给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高潮。随着研究的大量进行和深入开展,在这一高温超导研究领域,新现象、新效应、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极大的推动力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迅猛发展。
目前对于超导体系(特别是Bi-Sr-Ca-Cu超导体系)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固相烧结法,即将氧化物经过一定时间的充分研磨混合后在一定温度下烧结合成相。对于Bi-Sr-Ca-Cu超导体系,目前主要采用的制备步骤是:把粉末按一定的名义成分比配料,经各种化学工艺合成后成为预制粉,把预制粉装入银或银合金管中并密封好形成一个短坯,首先将短坯制成单芯线,该工艺过程所使用设备和我们在普通的金属线制造业中使用的拔丝机类似;然后把多跟单芯线束集在一起,再装入中经一系列的拉拔,最终形成多芯线;最后把多芯线材进行轧制变形为带材,把制备好的多芯带材放入热处理炉进行一次或多次热处理,加热温度为800~900℃,通过热处理可使银管内的预制粉体转变为高温超导体。使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超导复合材料弥补了原有工艺成相温度高,烧结时间长的缺点,并有超导复合材料致密,化学成分均匀,烧结性能良好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铋锶钙铜氧系超导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目前溶胶-凝胶技术制备样品的烘干只是将烧杯至于烘箱中,烘箱一般同时烘干多种样品,且速度慢,容易造成样品的相互污染。针对生产应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铋锶钙铜氧系高温超导材料的装置,经对现有的技术文献、公开专利及现状调研检索可知,由于目前世界上没有专门的企业在生产制备溶胶-凝胶制备铋锶钙铜氧系高温超导材料的装置,现今国内外的应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铋锶钙铜氧系高温超导材料多为分步操作,多个仪器装置共同作业。它们大多都存在制备过程繁琐,工艺过程不稳定,生产制备效率极低及产品质量不佳等问题。现行的溶胶-凝胶技术的加热过程多为恒温水浴加热与电磁加热搅拌机,首先恒温水浴加热连贯性不强,并且水的沸点随海拔温度变化,容易造成误差,其次电磁加热搅拌机只是局部加热,导致过程的受热不均匀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铋锶钙铜氧系高温超导材料的自动化制备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铋锶钙铜氧系高温超导材料的自动化制备装置,包括箱体1、处理器2、反应器3、搅拌器4、硝酸注入管5、ph值测试仪6、粘度控制仪7、氨水注入管9、LCD触摸屏10,反应器3设置在箱体1内,搅拌器4的底座设置在反应器3一侧且搅拌桨插入到反应器3内,硝酸注入管5、ph值测试仪6、粘度控制仪7、氨水注入管9设置在箱体1顶壁,硝酸注入管5、氨水注入管9的下端均插入到反应器3内,硝酸注入管5、氨水注入管9上均设置有计量模块,ph值测试仪6的探测杆11、粘度控制仪7的粘度探测杆8均插入到反应器3内,处理器2设置在箱体1的顶端,LCD触摸屏10设置在处理器2的顶端,计量模块、搅拌器4、ph值测试仪6、粘度控制仪7、LCD触摸屏10与处理器2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871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酵萃取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机器人同步轮过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