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强缓冲件、缓冲机构及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73222.0 | 申请日: | 2017-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184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正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灵汇聚氨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6 | 分类号: | F16F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孙辉 |
地址: | 40000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强 缓冲 机构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缓冲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强缓冲件、缓冲机构及减震器。
背景技术
缓冲件在具有相对冲击的机械结构中以及安全设备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减震器中的运用。缓冲件运用自身的弹性变形以减缓冲击力或减小震动。在车辆减震器系统中,缓冲件往往一端安装于固定的部位,另一端承受来自轴向的冲击。套筒结构的缓冲件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其在承受轴向的挤压时,会在径向方向上膨胀变形。由于缓冲件材料本身的强度问题,在冲击较大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过度的径向变形,这种过度的变形会严重影响变形部位的耐久性,造成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强缓冲件,其不易产生过度的径向膨胀变形,因此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机构,其加强缓冲件不容易产生过度的径向变形,因此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装置,其加强缓冲件不容易产生过度的径向变形,因此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加强缓冲件,加强缓冲件包括筒状的缓冲本体和整体呈环状的安装部,安装部与缓冲本体的一端轴向相连而共同围成轴向贯通加强缓冲件的轴孔;缓冲本体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之间具有绕缓冲本体周向设置的容置腔;容置腔内设有沿容置腔延伸的加强环;缓冲本体与安装部均由弹性材料制成,加强环的材料强度大于缓冲本体的材料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加强缓冲件的容置腔呈圆环形空腔,容置腔所在的圆环与加强缓冲件同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加强缓冲件的容置腔的径向宽度大于加强环的径向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加强缓冲件的安装部的外侧设置有卡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加强缓冲件的缓冲本体垂直于自身轴线的截面为圆环形,缓冲本体的外侧设有至少两个沿缓冲本体周向延伸的凸起,至少两个凸起沿缓冲本体的轴线方向排列设置,凸起之间形成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加强缓冲件的至少两个凸起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与安装部轴向相连,第二凸起与第一凸起远离安装部的一端轴向相连,第一凸起与安装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形成第二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加强缓冲件的缓冲本体在第二凸起位置的直径小于缓冲本体在第一凸起位置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加强缓冲件的轴孔内侧对应第一凸起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沟道,第一沟道沿轴孔的内侧壁的周向延伸。
一种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的活塞杆以及上述的加强缓冲件,活塞杆的一端与底座相连,加强缓冲件套设于活塞杆,安装部抵接于底座。
一种减震器,其包括上述的缓冲机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加强缓冲件包括筒状的缓冲本体和整体呈环状的安装部,安装部与缓冲本体的一端轴向相连而共同围成轴向贯通加强缓冲件的轴孔。缓冲本体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之间具有绕缓冲本体周向设置的容置腔;容置腔内设有沿容置腔延伸的加强环。缓冲本体与安装部均由弹性材料制成,加强环的材料强度大于缓冲本体的材料强度。这样的设计使得加强缓冲件在承受较大压力时,由于加强环的束缚效果,加强缓冲件在径向不会产生过度的膨胀变形,能够将变形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的加强缓冲件使用寿命较长,不易疲劳损坏。
缓冲机构包括了底座、活塞杆以及套设于活塞杆的加强缓冲件,减震器包括了该缓冲机构,因此缓冲机构与减震器均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缓冲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局部III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缓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灵汇聚氨酯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灵汇聚氨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732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