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余热利用式制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76098.6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800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江 |
主分类号: | F25D11/02 | 分类号: | F25D11/02;F25D19/04;F25D23/12;F25D29/00;F25B41/00;F25B41/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4288 | 代理人: | 陈振楔,李悦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余热 利用 制冷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尤其涉及一种余热利用式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商用冷冻系统和冷藏系统主要对冷冻室和冷藏室进行制冷,二者的结构基本相同,大致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膨胀阀,它们均通过管路形成封闭系统,即制冷剂液体(冷媒)在蒸发器(吸热装置)内以低温与被冷却对象(冷冻室或冷藏室)发生热交换,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并气化,产生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经压缩后以高温高压排出,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冷凝器,被室外空气冷却后凝结成高压液体,高压液体流经膨胀阀时节流,变成低压低温的气液两相混合物,进入蒸发器,其中的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制冷,产生的低压蒸汽再次被压缩机吸入,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上述封闭系统中的热量直接排放到室外,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给环境也带来了污染。现有技术中,也有将类似冷冻系统和冷藏系统与热水箱相连,实现余热利用的报道,例如申请号为200910099436.X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压缩机即热热水器的结构,其包括循环泵、小储水箱,小储水箱一端与循环水泵互通连接,水温传感器安装在小储水箱上端中心处,热水出口连接在小储水箱上端,冷水进口连接在小储水箱下端,两只换热器的外壳中间互通连接,一端与小水箱上面连接另一端与循环泵连接,两只换热器内螺旋换热铜管分别与两只压缩机、蒸发器、膨胀阀、过滤器、储液罐形成两个高压高温回路。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讲双压缩机与热水器进行配合使用。
但是上述结构存在以下缺陷:
需要将二个压缩机的结构进行改造,使二者的换热器进行互通,花费改造成本的同时,双压缩机本身的功效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是针对商用的冷冻系统和冷藏系统而言,其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而且,商用的冷冻系统和冷藏系统主要以制冷为目的,余热利用只是辅助的,因此,在余热利用的同时,必须要保证制冷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利用式制冷系统,其能解决在保证制冷效果情况下,对余热进行充分的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余热利用式制冷系统,其包括换热部分和制冷部分,所述换热部分设有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所述制冷部分包括储液器、膨胀阀、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出口通过制冷管路依次经储液器、膨胀阀、蒸发器连接至压缩机的进口,所述冷凝器的进口通过制冷剂输出管道与制冷剂出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出口通过制冷剂输入管道与制冷剂进口连接,所述制冷剂输入管道和制冷剂输出管道分别安装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制冷剂输入管道和制冷剂输出管道之间连接有切换通道,所述切换通道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电磁阀和压缩机之间的制冷剂输入管道上,所述切换通道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压力传感器和制冷剂出口之间的制冷剂输出管道上,所述切换通道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所述压缩机和蒸发器之间的制冷管路上安装有第二压力传感器;
当第一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值小于第一预设上限值时,且,第二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值大于第一预设下限值时,执行以下操作:
打开第一电磁阀和关断第二电磁阀,同时,冷凝器的风扇处于关闭状态;
当第一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值大于第一预设上限值时,或/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值小于第一预设下限值时,执行以下操作的一个或多个:
打开第一电磁阀,同时打开第二电磁阀;
开启冷凝器的风扇;
当第一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值大于第二预设上限值时,或/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监测的压力值小于第二预设下限值时,执行以下操作:
关断第一电磁阀和打开第二电磁阀,同时,冷凝器的风扇处于开启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器和膨胀阀之间的制冷管路上安装有干燥过滤器、第三电磁阀和视液镜。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和压缩机之间的制冷管路上还安装有气液分离器和回气过滤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至蒸发器的出口,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位于压缩机和回气过滤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和切换通道之间的制冷剂输入管道上连接有油分离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江,未经李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760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