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铅锭成粒过程中的铅板传递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74610.3 | 申请日: | 2017-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012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远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英德创精工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82 | 分类号: | B65G47/82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0 | 代理人: | 高俊 |
地址: | 6293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铅锭成粒 过程 中的 铅板 传递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铅锭成粒过程中的铅板传递机构。
背景技术
铅蓄电池因其相较于其他新型蓄电池,如锂电池,以其独有的蓄电量大、制造成本低等优点,仍然是现有运用较为广泛的蓄电池,如运用于汽车上的蓄电池。铅蓄电池为用填满海绵状铅的铅基板栅作负极,填满二氧化铅的铅基板栅作正极,并用稀硫酸作电解质。电池在放电时,金属铅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硫酸铅;二氧化铅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铅。铅蓄电池在用直流电充电时,两极分别生成单质铅和二氧化铅。移去电源后,它又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组成化学电池。铅蓄电池能反复充电、放电,它的单体电压是2V,电池是由一个或多个单体构成的电池组,最常见的是12V,其它还有2V、4V、8V、24V铅蓄电池。
在铅蓄电池的铅基板栅制作初期,均需要使用铅粉为原料。现有技术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工艺是将铅锭融化成铅液,再将铅液冷却成条状或粒状,并对上述条状的铅条进一步剪切成铅粒后,而后将铅粒在如球磨机内,使之相互摩擦成铅粉。以上工艺中,用于对铅锭进行融化所需要的能量较大,同时也会产生气体污染物。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冷加工工艺,工艺路线为首先将铅锭碾压为铅板,而后将铅板分割为铅带,最后将铅带切割为铅粒,铅粒进入球磨机后完成铅粒成粉工艺。现有技术中,针对铅锭碾压为铅板,出现了如申请号为:201610328502.6,名称为:用于铅锭成板带工艺的系统所述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采用了多级碾压工艺,多级之间的物料传递由中间物料转运装置实现,然而,以上方案中公开的中间物料转运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动作较多、结构复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提出的现有技术中针对铅锭碾压成铅板的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中间物料转运装置动作较多、结构复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铅锭成粒过程中的铅板传递机构。该机构结构简单、传递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铅锭成粒过程中的铅板传递机构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铅锭成粒过程中的铅板传递机构,包括机架及安装在机架上的铅板传递模块,所述铅板传递模块包括一端与机架铰接连接的轨道板、两端分别与轨道板及机架铰接连接的第一气缸、固定于机架上的第二气缸、固定于第二气缸活塞杆上的推板;
所述第一气缸用于驱动轨道板以轨道板与机架的连接点为转轴翻转;
所述推板位于轨道板的上侧,且第二气缸用于驱动推板沿着轨道板的长度方向作直线往复运动。
具体的,本装置可用于铅锭在碾压成铅板工艺中,相邻两个碾压部之间中间物料的传递:所述轨道板作为本机构对中间物料的支撑部,如针对上、下分布的两个碾压部,且在工艺上上侧的碾压部处于下侧碾压部的前端时,即物料经上侧碾压部碾压后再进入下侧碾压部进一步碾压时,可设置为轨道板在第一气缸的作用下抬起时,轨道板的自由端与上侧碾压部的物料出口端相接,同时轨道板上轨道板与机架的连接端正对下侧碾压部的物料入口端,在轨道板放下后,轨道板的自由端与下侧碾压部的物料入口端相接,这样,上侧碾压部在出料时,推板在第二气缸的作用下运动至轨道板上轨道板与机架的连接端,此时由于轨道板向轨道板上轨道板与机架的连接端一侧倾斜,则在上侧碾压部出料时,物料可在重力下向轨道板上轨道板与机架的连接端下滑而落在轨道板上,待物料由上侧碾压部完全出料后,第一气缸驱动轨道板转动,轨道板上翘的一端回落至于下侧碾压部的物料入口端相接,此时第二气缸驱动推板向碾压部回落的一端运动,此时,可通过第二气缸,由推板向物料直接或间接传递一个将物料向下侧碾压部推入的推力,使得物料可进入到下侧碾压部中,完成中间物料的转运动作。
综上,本方案中,上侧碾压部出料并向本机构中导入在物料的重力下即可完成、上侧碾压部的出料完全落至本机构上后,通过第二气缸工作,轨道板绕某一铰接轴转动即可完成本机构出料与下侧碾压部进料的对接、对接完成后通过第二气缸驱动推板运动,即可实现本机构对下侧碾压部的物料输入。故本案提供的铅板传递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工作过程中动作少、传递效率高的特点;同时由于轨道板与下侧碾压部的对接轨道板绕轨道板与机架的铰接点转动即可完成,故本方案相对于整体抬升或降下物料的方案,本方案还具有可靠性高、对气缸的性能要求低的特点。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作为以上三个铰接点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轨道板与机架通过第三铰接轴铰接连接;
所述第一气缸的一端通过第二铰接轴与机架铰接连接,第一气缸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铰接轴与轨道板铰接连接;
第三铰接轴、第二铰接轴、第一铰接轴三者的轴线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英德创精工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大英德创精工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746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排风罩(机柜除焊烟异味)
- 下一篇:过滤器(快捷式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