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金属化薄膜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49326.0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686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宋仁祥;宋仁喜;谈智勇;宋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宁国市海伟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4/232 | 分类号: | H01G4/232;H01G4/33;H01G4/32;H01G4/0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2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金属化 薄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金属化薄膜,属于电容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在新能源汽车中,作为储能电器元器件的薄膜电容器必不可少,由于需要大量的储存电荷,薄膜电容器的电容量要求是传统薄膜电容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薄膜电容器的电容量大,其体积也随之增大,工作时易产生大量的热量。现有的金属化薄膜,是在真空中将金属加热、汽化、沉积在介质层上形成金属层作电极,其中在金属层的两侧设有留边避免真空镀膜时金属蒸汽沾染冷却辊,真空镀膜完成后分切成所需的宽度记得所述金属化薄膜。通常金属化薄膜的两端边都是平整的,这就容易使得喷金定型后电容器芯子的稳定性不够,大容量的电容器长时间工作后,产生大量热量易造成电容器芯子鼓胀,电容器芯子内部的膨胀气会使得电容器芯子端面的喷金电极出现凸起现象。而目前主要将金属化薄膜两端的留边制成锯齿状来提高喷金电极与金属化薄膜之间的结合力,虽然能够解决一部分喷金电极出现凸起现象;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中,薄膜电容器在夏天连续长时间地工作,电容器芯子内部的温度甚至能够达到80℃以上,只依靠锯齿状的留边与喷金电极之间附着力尚显不够,而且由于大容量的电容器芯子其体积大,重量大,位于下方的喷金电极与锯齿状留边之间的接触压强非常大,并在热胀冷缩产生的膨胀力、收缩力的进一步刺激下,金属化薄膜、喷金电极易受损,该薄膜电容器的使用寿命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金属化薄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金属化薄膜,包括导电区,导电区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留边区,导电区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留边区,所述第一留边区上设置有多个T形第一开口槽,相邻的第一开口槽之间设置有间隔,第一开口槽包括纬向第一开口缝、经向第一镂空部,纬向第一开口缝与经向第一镂空部连通,纬向第一开口缝与经向第一镂空部的结合处还设置有弧形过渡部;所述第二留边区上设置有多个Y形第二开口槽,相邻的第二开口槽之间设置有间隔,第二开口槽包括纬向第二开口缝、两个椭圆形第二镂空部,两个第二镂空部以纬向第二开口缝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分布,第二镂空部的头部与第二开口缝的尾部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纬向第一开口缝的缝宽为m,所述经向第一镂空部的宽度为n,n=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镂空部的长轴与纬向第二开口缝的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35°。
本实用新型所述新能源汽车用金属化薄膜通过T形第一开口槽以及Y形第二开口槽显著提高后续上喷金电极与电容器芯子之间以及下喷金电极与电容器芯子之间的结合力,有效提高后续电容器芯子的使用寿命,实施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新能源汽车用金属化薄膜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开口槽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新能源汽车用金属化薄膜制成电容器卷芯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所述新能源汽车用金属化薄膜,包括导电区1,导电区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留边区2,导电区1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留边区4,所述第一留边区2上设置有多个T形第一开口槽3,相邻的第一开口槽3之间设置有间隔,第一开口槽3包括纬向第一开口缝31、经向第一镂空部32,纬向第一开口缝31与经向第一镂空部32连通,纬向第一开口缝31与经向第一镂空部32的结合处还设置有弧形过渡部33;所述第二留边区4上设置有多个Y形第二开口槽5,相邻的第二开口槽5之间设置有间隔,第二开口槽5包括纬向第二开口缝51、两个椭圆形第二镂空部52,两个第二镂空部52以纬向第二开口缝51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对称分布,第二镂空部52的头部与第二开口缝51的尾部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宁国市海伟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宁国市海伟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493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空调电容器
- 下一篇:一种功率改善型吸收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