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浮空器的囊体结构及浮空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824452.0 | 申请日: | 201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41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B1/58 | 分类号: | B64B1/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09 | 代理人: | 章社杲,卢军峰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浮空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空器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浮空器的囊体结构和浮空器。
背景技术
系留气球进行设计时,如果尾翼内冲入的是空气,则需在主气囊尾部增加尾部空气室结构,尾部空气室起到连通尾翼以及将主气囊内的氦气与尾翼内的空气隔离开的作用。主气囊与尾部空气室之间的结构就是尾部空气室隔板。
现有的尾部空气室隔板结构都是采用一块蒙皮制成的隔板,其焊接在囊体内部的相应位置,以隔开主气囊与尾部空气室。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一个原因在于:工作状态下尾部空气室压差比主气囊高,蒙皮材料的透氦率会导致尾部空气室内空气不断渗入主气囊,也许短时间内数量不会多,但长此以往会对主囊内氦气纯度有所影响;另一个原因在于:当浮空器在工作中因突发情况使得隔板出现漏洞时,尾部空气室将与主气囊连通,主气囊内将充入大量空气,导致浮空器状态不正常而无法继续工作,只能回收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浮空器的囊体结构,以解决现有浮空器的囊体隔板结构由于隔板材料本身透氦率而引起的空气渗入问题,显著提高了浮空器囊体的气密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浮空器的囊体结构,其包括:囊体;以及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彼此间隔地设置在囊体内,以将囊体分隔成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缓冲室以 及分别位于缓冲室两侧的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缓冲室的壁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单向阀,至少一个单向阀在由缓冲室向囊体外部的方向上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为柔性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隔板的外缘连接于囊体的内表面上并且限定出第一平面,第二隔板的外缘连接于囊体的内表面上并且限定出第二平面,其中,第一隔板的面积大于囊体沿第一平面的截面面积,并且第二隔板的面积大于囊体沿第二平面的截面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相互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至少一个单向阀设置在缓冲室的底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用于浮空器的囊体结构还包括测压管,测压管的一端与至少一个单向阀的出口流体连通,测压管相对的另一端连接至压力测量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用于浮空器的囊体结构还包括气体导出管,气体导出管的一端与单向阀的出口流体连通,气体导出管相对的另一端连接至气体成分检测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通过焊接或粘接连接于囊体的内表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浮空器,该浮空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囊体结构,其中,第一气室为浮空器的主气囊氦气室,第二气室为浮空器的尾部空气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浮空器的囊体结构通过在囊体内设置两个间隔的隔板以形成缓冲室,从而解决现有浮空器的囊体隔板结构因隔板材料本身透氦率导致的不期望的空气渗入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浮空器囊体的气密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浮空器的囊体结构还增加了应对隔板出现漏洞的措施,显著提高了浮空器的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例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浮空器的囊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各个实施例可以任意可能的方式相互组合或部分替换。
参照图1,其例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浮空器的囊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囊体结构包括囊体2以及设置在囊体2内部的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6。其中,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6彼此间隔开以将囊体2分成三个密闭空间:第一气室8、缓冲室12和第二气室10,其中,缓冲室12位于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6之间,第一气室8和第二气室10分别位于缓冲室12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未经东莞前沿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8244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