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腔镜手术用结扎定位引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62519.2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341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陈亮;闻伟;朱全;吴卫兵;许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俊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A61B1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29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导头 安装座 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 第一圆弧槽 定位引导器 结扎 手术用 种腔 把手 第二圆弧槽 工作效率 腔镜手术 血管表面 结扎线 下端面 圆弧段 圆弧面 医生 帮助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腔镜手术用结扎定位引导器,包括引导头本体,引导头本体一端且位于中间位置设有用于引导结扎线的第一圆弧槽,第一圆弧槽的四周均为圆弧面,引导头本体另一端设有安装座,安装座上设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安装座的一端设有把手,把手与连接杆之间采用圆弧段连接;引导头本体下端面开设有放置于血管表面的第二圆弧槽;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帮助医生在腔镜手术中顺利并且快速的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手术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腔镜手术,具体的说是一种腔镜手术用结扎定位引导器。
背景技术
目前腔镜手术中φ5mm以下的血管结扎时近段多采用双重结扎的方式,两次结扎线之间的距离往往要求大于1mm,然而由于游离血管较短,第二结扎线与第一结扎线的距离控制往往不够理想,而且第二结扎线会滑入第一结扎处的凹陷中,导致第二结扎为无效结扎。目前常用分离钳或其他抓持器械抓持结扎线控制两次结扎之间的距离,这种定位方式不够精确且相对不够安全。此外在做结过程中,推结器和结扎线之间的相对交叉力量有导致血管过度牵拉破裂的危险,如做结时有器械相对固定血管则使得做结更为安全;结扎完成后剪除结扎线时,需要提拉结扎线与剪刀形成一定角度以利于剪断,目前多采用分离钳等器械夹持结扎线,实际操作中往往不够轻巧方便,需要一种具有勾拉牵引结扎线至任意角度的轻便安全的器械,提高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腔镜手术用结扎定位引导器,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帮助医生在腔镜手术中顺利并且快速的完成任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手术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腔镜手术用结扎定位引导器,包括引导头本体,引导头本体一端且位于中间位置设有用于引导结扎线的第一圆弧槽,第一圆弧槽的四周均为圆弧面,引导头本体另一端设有安装座,安装座上设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安装座的一端设有把手,把手与连接杆之间采用圆弧段连接;引导头本体下端面开设有放置于血管表面的第二圆弧槽。
这样,腔镜手术过程中需要对血管进行结扎,通过定位引导器上的第一圆弧槽能够方便将结扎线收集中,不影响推结器施压推紧线结,并且通过移动引导头本体,从而移动结扎线在血管的位置,快速准确的将结扎线推至结扎点,大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设置圆弧段能够方便医生操作,符合操作的习惯,同时引导头本体下端设有放置于血管表面的第二圆弧槽,第二圆弧槽的大小与血管匹配,增加了第二圆弧槽与血管的接触面积,降低了定位引导器对血管的损伤,并且定位引导器表面均采用圆角处理,大大避免了对血管或其他组织的损害,同时能够相对固定血管,防止过渡牵拉,提高该定位引导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在结扎后需要剪线时,通过第一圆弧槽将结扎线牵引至任意角度方便医生剪线,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前述的腔镜手术用结扎定位引导器,在引导头本体靠近安装座的一端设有第三圆弧槽,第三圆弧槽与第一圆弧槽之间的最小距离为1-5mm,设置第三圆弧槽能够方便确定结扎点,在需要做两个或多个结扎点时,由于结扎点的间距小,不好操作,但是利用第一圆弧槽和第三圆弧槽即可实现快速找到结扎点,并且第三圆弧槽与第一圆弧槽之间的具有一定的距离,避免两个或多个结扎点聚集在一起,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快速准确的进行结扎。
前述的腔镜手术用结扎定位引导器,安装座上设有螺纹孔,连接杆一端设有与螺纹孔配合的螺纹杆,螺纹杆上套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调节连接杆与安装座角度的间隔套,由于连接杆和安装座尺寸较小,利用间隔套改变把手与连接之间的角度,操作方便,成本低,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适应不同状况的手术。
前述的腔镜手术用结扎定位引导器,第二圆弧槽的直径为φ5-φ7mm,第二圆弧槽的弧长为1/3的周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俊,未经王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625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窥镜夹持装置与内窥镜夹持系统
- 下一篇:内镜下钳夹牵拉切割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