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散射探测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18414.7 | 申请日: | 201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065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清军;李元景;赵自然;孙立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T1/20 | 分类号: | G01T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38 | 代理人: | 阚梓瑄,郜文刚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射 探测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探测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对背散射X射线进行探测的背散射探测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背散射探测器,均是采用闪烁体材料将背散射X射线转换成荧光光子,荧光光子再经过光传感器收集并转换成电信号输出。考虑到背散射X射线的特点,若想提高背散射X射线的探测效率和灵敏度,就要求背散射探测器必须有足够大的灵敏面积,一般方式是在扫描成像系统的笔形束两侧配备若干大面积背散射探测器。
为了提高背散射X射线系统的性能指标,产生荧光光子的闪烁体材料必须余晖低、X射线吸收率高以及光转换效率高,其发光光谱与光传感器的光谱响应相匹配。目前满足条件的背散射探测器用的闪烁体材料一般分两类,即粉屏类(如GOS、氟氯化钡等)或透明晶体类。粉屏类的闪烁体一般余晖低、光转换效率高,但密度低,导致对背散射X射线的吸收效率也低,同时因其透光率低,所以粉屏类闪烁体只能采用薄层结构;透明晶体类的闪烁体一般光转换效率高,对背散射X射线的吸收效率也高,但其价格高、做成大面积工艺难,这些都是限制其在背散中使用的原因。
除背散射探测器所用闪烁体材料外,目前背散探测器主要采用闪烁体膜,再用光电倍增管作为光电转换器件;此种背散探测器体积大,装配不方便且抗震性能差,而且探测效率低。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探测效率高、结构紧凑的背散射探测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额外方面和优点将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变得显然,或者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背散射探测模块,包括板状的透光载体、两层闪烁体及光传感器;透光载体由可供荧光光子透过的材料制作,具有两个相对的透光平面以及至少一个出光端面,所述出光端面位于两个所述透光平面之间;两层闪烁体分别固定贴合于两个所述透光平面;光传感器耦合于所述出光端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透光载体层叠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透光载体的两个透光平面上均贴合有一层所述闪烁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透光载体为整体的矩形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透光载体包括两个三棱镜,两个所述三棱镜各自具有一全反射面以及一出光端面,两个所述全反射面相互粘结以使两个所述三棱镜组成长方体结构,两个所述出光端面上各设置有一个光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透光载体包括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圆形或方形的光纤,所述光纤与所述闪烁体光学粘接,所述光纤的端面与所述光传感器光学粘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每个所述光纤的端面各连接有一个所述光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光纤拉伸融合为一体并形成所述出光端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多个所述光纤捆成一个光纤束,所述光纤束的端面进行修正后形成所述出光端面并与所述光传感器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光纤为移波光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下部开口的金属外壳以及用于封盖所述开口的PCB板,所述PCB板上设有对位于底层的闪烁体进行支撑的硬支撑结构,所述金属外壳的内表面的顶部位置设有用于对位于顶层的闪烁体进行压接的弹性材料,所述PCB板与金属外壳之间设有密封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密封圈与硬支撑结构为同一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硬支撑结构与所述闪烁体之间设有对闪烁体进行辅助支撑的辅助支撑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金属外壳的内表面经过避光处理或涂有反射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光传感器为光电倍增管或硅光电二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闪烁体和透光载体的所有暴露表面均镜面抛光或者涂有反射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两层所述闪烁体为不同材质的闪烁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每个所述透光载体上的闪烁体的材质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相邻两个所述透光载体之间设置有滤波片。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经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184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镀锌带钢生产余热利用装置
- 下一篇:气体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