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尾气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16397.3 | 申请日: | 2017-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46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程东祥;陈静;万丽娟;郑朝成;颜大伟;吴秀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01N3/02 | 分类号: | F01N3/02;F01N3/022;F01N3/04;F01N3/08;F01N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尾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汽车尾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汽车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代步工具,汽车数量与日俱增,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加剧烈;对现有的汽车尾气处理装置,汽车尾气能快速通过使得处理效果不佳,不能满足汽车尾气处理需求。
公开号CN 205779147 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具有容纳空间的壳体,壳体的左侧板上开设有用于与汽车排气管连接的连接孔,其右侧板上开设有排气孔,所述壳体内至少设置一个吸附单元,所述吸附单元竖直设在壳体内,该吸附单元由防水透气的吸附膜一、吸附膜二和赤泥浆组成,所述吸附膜一、二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在壳体顶板和底板上,吸附膜一、吸附膜二、壳体顶板和壳体底部构成一封闭的容纳腔体,所述容纳腔体内充满赤泥浆,该容纳腔体对应的壳体顶板上开设有用于更换赤泥浆的排出口,所述排出口上设有密封盖。
在上述专利文件的技术方案中,直接通过所述容纳腔体内的赤泥浆进行尾气处理,汽车尾气能很快通过所述容纳腔体,且尾气中的微颗粒会很快堵塞吸附膜,降低了尾气处理效率,且由于驾驶员不知道装置内部使用情况,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清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尾气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包括进气管,进气管连接散热箱,散热箱内设有散热网,散热箱通过连接管与过滤箱连接,过滤箱内部设有过滤网以及气压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电连接气压报警器,过滤箱顶部设有密封盖,过滤箱通过反应箱进气管与反应箱连接,反应箱内设有隔挡板并装有反应液,反应箱顶部设有进液阀,反应箱底部设有排液阀,反应箱右侧连通液面显示管,反应箱通过反应箱出气管与吸附箱连接,吸附箱内填充活性炭,吸附箱右侧连接排气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先对汽车尾气进行降温及微颗粒过滤处理,以及阻拦汽车尾气快速通过反应液,提高了汽车尾气的处理效率,另外,结构简单,易于及时清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尾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汽车尾气处理装置的反应箱中隔挡板与内侧壁成锐角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位汽车尾气处理装置的过滤箱顶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进气管,2为散热箱,3为散热网,4为连接管,5为过滤箱,61为气压传感器,62为控制板,63为报警器,7为过滤网,8为密封盖,9为反应箱,41为反应箱进气管,42为反应箱出气管,10为隔挡板,11为反应液,12为液位显示管,13为进液阀,14为出液阀,15为吸附箱,16为活性炭颗粒,17为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包括进气管1,进气管1连接散热箱2,散热箱2内设有散热网3,散热箱2通过连接管4与过滤箱5连接,过滤箱5内部设有过滤网7以及气压传感器61,气压传感器61电连接控制板62,控制板62电连接报警器63,所述过滤箱5顶部设有密封盖8,过滤箱5通过反应箱进气管41与反应箱9连接,反应箱9内设有隔挡板10并装有反应液11,反应箱9顶部设有进液阀13,反应箱9底部设有排液阀14,反应箱9通过反应箱出气管42与吸附箱15连接,吸附箱15内填充活性炭颗粒16,吸附箱15右侧连接排气管17。
所述反应箱9右侧连通液面显示管12。
所述隔挡板10的长度小于反应箱9的宽度。
所述进气管41的右端口位于反应箱9的隔挡板10及反应液11的液面以下,出气管42的左端口位于隔挡板10上方。
所述反应液11为液态强氧化剂。
所述液态强氧化剂为过氧化氢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163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舶废气脱硫脱硝脱碳一体化系统
- 下一篇:一种汽车尾气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