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12221.0 | 申请日: | 201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816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李逢辉;严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和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孟金喆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粤***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蛋白 芯片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蛋白芯片检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蛋白组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对直接影响生命活动变化的蛋白质进行准确的分析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目前,作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蛋白芯片技术获得极大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
蛋白芯片是一种高通量、大规模并行蛋白检测系统,利用蛋白质间的特异性结合作用,对靶蛋白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其基本原理是在载体上固定多种蛋白质,通过标记有荧光分子的蛋白与芯片相互作用,然后漂洗除去不能与蛋白芯片结合的蛋白质,使用激光共聚焦扫描仪来测定蛋白芯片上各点的荧光强度,以此分析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测定各种蛋白质的功能。
然而,目前大多数蛋白芯片是二维平面结构,在二维固相载体上滴加样本的体积受到限制,延长了反应时间;并且需要格外小心,防止液滴扩散到其他检测位点,造成实验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以实现便捷化调节加样体积以及实质性提高实验结果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包括:
电极基片,用于提供承载待测样本的固相载体,在待测样本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进行传输电子的检测;
反应杯,具有用于容纳待测样本的腔体,扣设在所述电极基片的上方。
上述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进一步地:所述反应杯的腔体为贯穿的通孔,所述电极基片贴合设置在所述通孔的底部;或所述反应杯一体成型有所述腔体,所述电极基片设置在所述腔体的底面。
上述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反应杯连接成反应板。
上述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基片至少包括:
工作电极,用于提供固相载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参比电极,与所述工作电极形成回路,保持固定的电势,用于测定所述工作电极相对于所述参比电极的电势;
对电极,与所述工作电极形成回路,用于传输电子,保证所述工作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正常发生。
上述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基片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通过设置反应杯容纳待测样本,解决了现有蛋白芯片对加样量的限制性问题以及实验的易污染问题,实现了便捷化地调节加样体积以及实质性地提高实验结果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反应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反应杯的外观立体图;
图3a-图3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丝网印刷三电极体系的制作过程中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1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的外观立体图。该检测装置的具体结构如下:
基于蛋白芯片的检测装置包括电极基片110和反应杯120。
其中,电极基片110,用于提供承载待测样本的固相载体,在待测样本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进行传输电子的检测;
反应杯120,具有用于容纳待测样本的腔体,扣设在所述电极基片110的上方。
该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预先修饰在电极基片表面的捕获探针与反应杯中的靶蛋白结合形成捕获探针-靶蛋白复合物;该捕获探针-靶蛋白复合物进一步与反应杯中的信号探针结合,在电极基片表面形成“捕获探针-靶蛋白-信号探针”夹心结构;信号探针的底物与信号探针的信号酶分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转移的电子被电极基片检测,测得的电流与靶蛋白的浓度相关。将已知浓度的靶蛋白梯度稀释,测定电流值,根据浓度-电流关系绘制标准曲线;将未知浓度的靶蛋白的电流值带入标准曲线,得到靶蛋白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和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和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122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高温溶解氧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