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脱挂索道用脱挂测力梁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08449.2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6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吕进;郝文强;张学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索国游索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B12/12 | 分类号: | B61B12/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300 北京市门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索道 用脱挂 测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挂索道用脱挂测力梁。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脱挂索道的脱挂梁与测力梁与分开设置,测力梁位于两个脱挂梁之间,在进站时,脱挂梁起到脱开梁的作用,即脱挂抱索器与钢索脱开,在出站时,脱挂梁起到挂接梁的作用,即脱挂抱索器与钢索挂接。测力梁用于检测脱挂抱索器的弹簧力,该弹簧力直接与脱挂抱索器的钳口夹紧力相关,检测弹簧力通过检测脱挂抱索器轮子对测力梁钢板的压力实现,当弹簧力在合理范围内时,允许出站,否则不允许出站。现有脱挂梁、测力梁结构给使用带来了不便,尤其给发明名称为“脱挂抱索器”(专利号:201510206690.0)的使用带来不便,脱挂抱索器每次经过站内现在脱开梁处脱开压缩一次弹簧;测力梁处测力,压缩一次弹簧;挂接梁出挂接压缩一次弹簧,共计三次压缩,影响弹簧的使用寿命。每次脱挂抱索器进站会撞击到脱开挂接梁的斜面上,斜面角度越大,冲击力越大,撞击的噪音也越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脱挂索道用脱挂测力梁,测力更加方便,有效延长脱挂抱索器弹簧的使用寿命。
实现本实用新型发明目的技术方案:
一种脱挂索道用脱挂测力梁,包括梁体,其特征在于:梁体由第一斜梁、第一水平横梁、第二斜梁、第二水平横梁、第三斜梁依次组成,其中第一斜梁向下倾斜,第二斜梁、第三斜梁向上倾斜;第二水平横梁底部为测力钢板,测力钢板上方设有测力传感器,测力传感器位于第二水平横梁内。
进一步地,第一斜梁外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6度,第一斜梁内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10度。
进一步地,第二斜梁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8度。
进一步地,第三斜梁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8度。
进一步地,设有两个测力传感器,互为备份。
进一步地,测力钢板与梁体呈一体或通过螺栓与梁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脱挂梁与测力梁集成为一体,脱挂抱索器进站时压缩一次弹簧,出站时压缩一次弹簧,测力时不需单独再压缩弹簧,即只需压缩两次弹簧,有效延长了脱挂抱索器弹簧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第一斜梁外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6度,第一斜梁内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10度,斜面夹角比现有斜面夹角减小,减轻进站时对脱挂抱索器轮子的冲击力,降低噪声,延长脱挂抱索器轮子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斜面对脱挂抱索器加减速的影响。本实用新型设有两个测力传感器,互为备份;测力钢板与梁体呈一体或通过螺栓与梁体连接,进一步保证测力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梁体1通过丝杠螺母2与钢结构固定。梁体1由第一斜梁、第一水平横梁、第二斜梁、第二水平横梁、第三斜梁依次组成,其中第一斜梁向下倾斜,第二斜梁、第三斜梁向上倾斜;第一斜梁外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1为2-6度,实施时,∠1为4度,第一斜梁内端与水平方向的夹角∠2为4-10度,实施时,∠2为8度,第二斜梁与水平方向的夹角∠3为4-8度,实施时,∠3为6度,第三斜梁与水平方向的夹角∠4为4-8度,∠4为6度。
第二水平横梁底部为测力钢板,测力钢板上方设有测力传感器3,测力传感器3位于第二水平横梁内,测力传感器3设置于L形传感器底座4上,测力传感器3设置两个,互为备份。测力钢板与梁体呈一体或通过螺栓与梁体连接。测力钢板为整体钢板,不能拼接。
脱挂抱索器的轮子5经过第二水平横梁的测力钢板时,测力传感器3通过检测测力钢板的局部形变,测得轮子5对测力梁钢板的压力,进而反馈出脱挂抱索器在该形状下弹簧的张力,与计算值比较,确定此时弹簧是否能提供足够的张力来保证挂接时脱挂抱索器的钳口对钢索有足够的夹紧力。进站时,本实用新型用做脱开测力梁,出站时,本实用新型用做挂接测力梁,脱挂抱索器弹簧只需压缩两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索国游索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索国游索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084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