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进气格栅的栅条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02432.6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413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钊;杜曾宇;赵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能东道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52 | 分类号: | B60R19/52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格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进气格栅的栅条。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工作会使散热器水温升高,空气从进气格栅进入汽车内部对散热器进行冷却,温度升高的空气向后流动,进而排放到外界,散热器的热量被排放出来。当进气格栅的风阻较小时,进气量较大,发动机散热器的散热效果会更好。现有技术中汽车上进气格栅的栅条,迎风端均为斜平面结构,造成进气格栅的风阻较大,使得进气量较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进气格栅的栅条,栅条的迎风端采用弧面结构,降低了进气格栅的风阻,提高进气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进气格栅的栅条,呈弧状结构,包括迎风端和背风端,迎风端的前端面和背风端的后端面均为弧面,前端面向前凸出,后端面向前凹陷,前端面和后端面沿由前至后方向的投影均为矩形;迎风端前端面的上边界与下边界的纵向间距小于栅条整体高度;迎风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弧面,上表面向上凸出,下表面向下凸出;背风端的上部设有弧状的第一缺口,背风端的下部设有弧状的第二缺口,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的横截面均呈L状。
所述迎风端前端面的上边界与迎风端下表面最低处的纵向间距为栅条整体高度的六分之五,迎风端前端面的下边界与迎风端下表面最低处的纵向间距为栅条整体高度的六分之一。
所述第一缺口内侧面与迎风端前端面的间距为迎风端前端面与背风端后端面间距的三分之一,所述第二缺口内侧面与背风端后端面的间距为迎风端前端面与背风端后端面间距的三分之一。
所述迎风端的前端面与背风端的后端面的间距为60~75mm,所述第一缺口内侧面与迎风端的前端面的间距为20~25mm,所述第二缺口内侧面与背风端的后端面的间距为20~25mm。
本实用新型栅条的迎风端上表面和下表面均采用弧面结构,降低了进气格栅的风阻;背风端设有弧状的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的横截面均呈L状,便于栅条的开模,且降低了栅条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3是图1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汽车进气格栅的栅条,呈弧状结构,包括迎风端1和背风端2。迎风端1的前端面3和背风端2的后端面4均为弧面,前端面3向前凸出,后端面4向前凹陷,前端面3和后端面4沿由前至后方向的投影均为矩形;迎风端1前端面3的上边界与下边界的纵向间距小于栅条整体高度H,迎风端1前端面3的上边界与迎风端1下表面6最低处的纵向间距h1为栅条整体高度H的六分之五,迎风端1前端面3的下边界与迎风端1下表面6最低处的纵向间距h2为栅条整体高度H的六分之一,在保证栅条强度的前提下降低了风阻。迎风端1的上表面5和下表面6均为弧面,上表面5向上凸出,下表面6向下凸出。
背风端2的上部设有弧状的第一缺口7,背风端2的下部设有弧状的第二缺口8,第一缺口7与第二缺口8的横截面均呈L状。第一缺口7内侧面9与迎风端1前端面3的间距S1为迎风端1前端面3与背风端2后端面4间距S的三分之一,第二缺口8内侧面10与背风端2后端面4的间距S2为迎风端1前端面3与背风端2后端面4间距S的三分之一,可以保证栅条的强度。迎风端1前端面3与背风端2后端面4的间距S为66mm,第一缺口7内侧面9与迎风端1前端面3的间距S1为22mm,第二缺口8内侧面10与背风端2后端面4间距S2为2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能东道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能东道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024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及其导风结构
- 下一篇:一种旋转式安全带张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