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用卡接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633452.2 | 申请日: | 2017-06-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28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 发明(设计)人: | 徐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9/52 | 分类号: | B60R19/5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刘丹,黄健 |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接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用卡接机构。
背景技术
现今人们不但要求汽车的整体性能良好,还要求汽车的美观性有所提升。汽车格栅是重要的部件,一般与前保险杠装配成一个整体,对汽车起到装饰作用。
由于格栅与前保险杠为刚性固定或者由于温度等因素使得格栅发生变形,造成汽车上格栅与汽车机翻盖之间线性配合不均匀。而现有的卡接机构无法解锁,使得两者之间的间隙、面差难以调节,造成汽车外观丑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用卡接机构,以解决现有卡接机构无法调节汽车上格栅与汽车机翻盖之间的间隙、面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用卡接机构,所述汽车用卡接机构用于将格栅总成卡接在格栅支架上,所述汽车用卡接机构包括:卡接底座以及卡钩组件;其中,
所述卡接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齿槽,所述卡接底座与所述格栅支架连接;
所述卡钩组件包括连接件和与所述连接件连接的卡齿,其中,所述卡齿用于与所述齿槽相卡合,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格栅总成连接;
在所述卡钩组件与所述卡接底座连接时,所述卡齿可与任一齿槽卡合,以调节所述格栅支架与所述格栅总成之间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汽车用卡接机构还包括卡接框;
所述卡接框与所述卡接底座的两侧连接,且所述卡接框与所述卡接底座之间形成了环形空间;
在所述卡钩组件与所述卡接底座连接时,所述卡钩组件穿设在所述环形空间内。
可选地,所述卡接底座的中部设置有拆卸孔,在所述卡齿与任一所述卡槽卡合时,所述拆卸孔位于所述连接件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卡钩组件还包括耳片,所述耳片设置在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卡齿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耳片朝向背离所述卡齿的一侧弯曲设置。
可选地,所述卡钩组件还包括吊耳,其中所述吊耳设置在所述连接件的上表面。
可选地,所述吊耳的中部设有穿绳孔。
可选地,所述卡接底座和所述卡钩组件均为塑料材质。
可选地,所述卡钩组件为弹性材质。
可选地,所述卡接底座与所述格栅支架一体成型,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格栅总成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通过卡接底座设有至少两个齿槽,可供卡钩组件的卡齿更换位置,且卡接底座与格栅支架进行连接。卡钩组件包括连接件与卡齿,连接件与格栅总成进行连接。将卡齿能够卡合在齿槽中,便可实现卡钩组件与卡接底座的连接,进而实现格栅总成与格栅支架的可靠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卡接机构无法调整格栅与汽车机翻盖之间线性配合不均匀的问题,有效调节了对格栅与汽车机翻盖之间的间隙、面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的使用位置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的使用位置放大图一;
图2b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的使用位置放大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中卡接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中卡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中卡接底座和卡接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五。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的使用位置示意图,图2a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的使用位置放大图一,图2b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用卡接机构的使用位置放大图二,如图1和图2a-b所示,在格栅总成2固定之后,格栅总成2的局部位置仍会与汽车机翻盖线性不配合,因此,可在多个位置上设置本实施例汽车用卡接机构1来调节格栅总成2与汽车机翻盖之间的间隙和面差,且本实施例汽车用卡接机构1用于将格栅总成2卡接在格栅支架3上,具体通过格栅总成2与格栅支架3的松紧程度对格栅总成2与汽车机翻盖之间的间隙和面差进行调节。本实施例中汽车用卡接机构1的个数不做限定,只需满足汽车用卡接机构1能够将格栅总成2固定在格栅支架3上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334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的侧碰保护结构
- 下一篇:副仪表板头碰吸能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