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装配式预应力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道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15809.4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679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雷斌;杨辅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5/10 | 分类号: | E01C5/10;E01C11/02;C04B28/04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地址: | 330031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预应力 建筑 垃圾 再生 骨料 道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预应力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道路。
背景技术
城市垃圾之中建筑垃圾占垃圾总量的 30%~40%。在未来,随着城市建设从外延式开发到与内涵式大规模旧城改造并举,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仍将持续增长。面对日益严峻环境污染、日趋紧张的土地供给和日渐耗尽的矿产资源等问题,数量巨大的建筑垃圾势必会加剧人、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局面,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开展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已刻不容缓。
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仅废弃混凝土总量就达12000万吨以上。将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混凝土破碎后作为再生集料制造道路结构体系,可以解决天然集料资源紧张的问题,实现混凝土的再生与循环利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目前道路交通的运行要求越来越高,在城市中当道路的路面一旦破坏后,要及时进行修护,施工难度极大,会给交通运行带来压力。同时灾后道路的损毁,对于救援工作的开展会带来影响。如何快速的修筑道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装配式预应力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道路结构,很好的解决了该问题。结合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技术成熟性和我国建筑垃圾量大的二者的优势,制成的道路结构,具有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有利于较好保护生态环境等众多优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预应力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道路及其施工方法,其具有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有利于较好保护生态环境等众多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及实现上述要求,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装配式预应力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道路,它由自下而上的垫层、基层、滑动层和面层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采用由多个预留预应力筋孔道的预制再生混凝土路面板拼接而成,在预制再生混凝土路面板的横向接缝下面放置枕梁,同时在横向接缝和纵向接缝处嵌入防水橡胶条;对于张拉两端再生混凝土面板通过伸缩构件将其与枕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垫层由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铺筑组成;基层由建筑垃圾再生粗、细骨料、水和适量复合硅酸盐水泥配制成贫混凝土;滑动层由一层砂砾和聚乙烯薄膜铺成;面层由预制再生混凝土路面板拼接而成,其预制再生混凝土路面板是由建筑垃圾再生粗、细骨料、水、外加剂和5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而成高强再生混凝土。
进一步的,所述的面层对于纵向布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张拉中间预制再生混凝土路面板,其设计尺寸为10000mm*3500mm*200mm;另一种是张拉两端预制再生混凝土路面板,其设计尺寸为9900mm*3500mm*200mm;面层的表面做了抗滑处理。
进一步的,张拉中间预制再生混凝土路面板的四个角处做了加强措施,放置放射筋,设置起吊弯钩;并对起吊弯钩做了防锈处理;同时在张拉中间预制再生混凝土路面板的四周设置钢筋网。
进一步的,张拉两端预制再生混凝土路面板的一端设计U型刚筋,U型钢筋长100mm;其余与张拉中间预制再生混凝土路面板的设计构造一样。
一种装配式预应力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道路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施工步骤如下:
(1)根据施工现场的不同地质条件和环境,采取相应的路基施工方式;使得路基满足设计要求;
(2)在路基上铺筑建筑垃圾再生细骨料作为垫层,垫层的宽度与路基的宽度相同,设计的厚度为150mm,在铺筑时通过试验确定松铺系数,同时满足城镇道路施工技术;
(3)在铺筑好的垫层上每隔10000mm设计一个枕梁;枕梁的高度与基层同厚,宽度设计为1000mm,在其相应处放置绑扎好的钢筋网;同时每隔3~5个枕梁,在其放置钢筋网上部中间处绑扎一个伸缩构件;在相应处支模好后,在枕梁处浇筑与面层相同的高强度再生混凝土;
(4)待枕梁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模。在垫层其他处浇筑满足配合比设计要求的建筑垃圾再生粗、细骨料、水和适量复合硅酸盐水泥配制成的贫混凝土,作为基层;基层的设计厚度为200mm,在浇筑时通过试验确定松铺系数;同时满足城镇道路施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158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路平车带载行走装置的行走驱动机构
- 下一篇:一种城市桥梁路面平直度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