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储能式物流中心装卸搬运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99601.8 | 申请日: | 201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191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奇;牟成琪;钱亨;谷云庆;吴登昊;施郑赞;陈真富;简捷;张冯烨;杜魏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B62D6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储能式 物流 中心 装卸 搬运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能式物流中心装卸搬运车。
背景技术
物流行业集装化是现今世界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物流行业集装化的发展为装卸作业机械化、自动化创造了条件,加速了运输工具的周转,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从总体上提高了运输工具装载量和容积利用率。国内的巨大市场以及特有的比较成本优势决定了中国仍是世界的制造中心,未来将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的物流中心,这就要求一种能够满足物流集装化的、代替人力劳动的、高效节能的物流中心货物装卸搬运设备。
物流中心货物的装卸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在起吊的过程中需要电机驱动以提升货物,然而在其下放过程中为了避免货物下降过快导致损坏,依然需要电机驱动提供力矩。这种操作模式不仅造成了大量能量的消耗,货物下降时的重力势能也浪费了。另一方面,随着集装化的普及,集装化运输(Container freight transport)成为一种新型、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运输方式,这是一种将货物集合组装成集装单元,以便在现代流通领域内运用大型装卸机械和大型载运车辆进行装卸、搬运作业和完成运输任务的运输模式,这就需要一种兼具稳定的起吊能力和移动能力的新型装卸运输设备。同时,将货物下降时的重力势能加以利用,在数以万计的装卸过程中储存的能量还是很可观的,因此有必要将此能量进行转化储存来节省一部分能源,既可以满足降低物流中心成本的要求,同时也符合节能减排的理念。此外,近几年来日益发展的AGV控制技术有着应用于物流行业的先进经验和天然优势,将RFID射频识别技术配合AGV控制技术联合起来应用于物流中心集装化货物的装卸搬运上,极有可能取得优异的效果,也实现了智能化和取代人力劳动的需求,同时也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的搬运车需要人工操作、无法将重力势能转换为可利用的电能、浪费能源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能够储存物流中心集装化货物下降时的重力势能,并且可以稳定的起吊和运输货物,同时具备RFID射频识别设备和AGV控制板以实现智能化,取代人力劳动的储能式物流中心装卸搬运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储能式物流中心装卸搬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储能单元、控制单元、机动单元和装卸单元,所述储能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均安装在机动单元上;所述装卸单元安装在控制单元上;所述储能单元的供电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的输电端、机动单元的输电端以及所述装卸单元的输电端电连;
所述储能单元包括承载板、缓冲组件、车体板、齿条、齿轮组、发电机和蓄电池,所述承载板通过缓冲组件与所述车体板连接;所述车体板安装在所述机动单元的车体顶部;所述齿条上端穿过车体板的通孔后与所述承载板固接,所述齿条的下端与所述齿轮组的输入端啮合,所述齿轮组的输出端通过皮带轮组与所述发电机的动力输入轴相连;所述发电机的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在机动单元的车体顶部的底座上;所述发电机的供电端与所述蓄电池的输电端电连,实现重力势能与电能的转换;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蜗轮蜗杆电机、蜗杆、用于识别货物并传递信号的RFID射频识别设备、转盘、用于与蜗杆啮合的蜗轮和转盘底座,所述蜗轮蜗杆电机安装在所述机动单元的车体顶部的底座上,所述蜗轮蜗杆电机的输电端与所述机动单元的供电端电连;所述蜗杆通过相应的轴承、轴承座架设在底座上,并且所述蜗杆的一端与所述蜗轮蜗杆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固接;所述转盘底座安装在机动单元车体顶部的凹槽中,所述转盘与所述转盘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蜗轮夹在所述转盘底座以及所述转盘之间,并且所述转盘与蜗轮同轴固接,实现转盘与蜗轮同步转动;所述RFID射频识别设备安装在转盘上,所述RFID射频识别设备的信号传输端与机动单元的AGV控制板的信号输入端信号连接;
所述机动单元包括车体、AGV控制板和驱动机构,所述车体的底部装有滚轮,所述AGV控制板包括中央处理器、电源转换模块、无线通讯模块、电机驱动模块以及人机交互模块,所述电机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驱动机构的控制端电连;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电端与所述蓄电池的供电端电连,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供电端与所述中央处理器、所述无线通讯模块以及电机驱动模块电连;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RFID射频识别设备的信号传输端信号连接,所述无线通信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的第一信号输入端电连;所述人机交互模块的信号传输端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的第二信号输入端电连,所述中央处理器的第一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电机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996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