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植入动脉管壁的异常膨出部位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70806.3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81450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杨澄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澄宇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刘宇峰 |
地址: | 51015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脉管壁 膨出 脉管 本实用新型 植入 血流畅通 动脉瘤 医疗器械领域 膨胀 血液 颅内动脉瘤 形态学特征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解剖学 动脉夹层 分支血管 介入治疗 主动脉瘤 新途径 内脏 三维 疾病 治疗 种植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植入动脉管壁的异常膨出部位的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包括:能植入动脉管壁的异常膨出部位并膨胀的囊,当膨胀时,所述囊具有3D建模的符合植入部位的解剖学三维形态学特征,以致使得血液不能从动脉管流入所述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部位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置能使血液不能从动脉管流入所述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部位内,同时保持载瘤动脉管内的血流畅通,以及保持动脉管的分支血管的血流畅通,因而能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内脏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瘤、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等疾病,有望开辟出主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的新途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植入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植入动脉管壁的异常膨出部位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上常见的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包括:颅内动脉瘤、内脏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瘤、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等。
颅内动脉瘤(又称“脑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扩张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临床上,颅内动脉瘤按其大小可分为:小型(直径≤10mm)、大型(直径11-24mm)、巨大型(直径≥25mm);按形态一般又可分为:囊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和梭状动脉瘤。通常,直径<10mm的小型动脉瘤,破裂概率极低,约为0.05%,直径在10-25mm者每年破裂概率平均<1%,但巨型动脉瘤(直径>25mm)第一年破裂率就可达6%。
对于颅内动脉瘤,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传统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介入手术。传统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需要开颅和显微技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介入手术主要包括球囊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等,球囊栓塞最早报道于1974年,由于可脱卸球囊自身的限制,无法完全填塞动脉瘤,其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单纯弹簧圈栓塞因为既往有弹簧圈从瘤体脱出进入载瘤动脉,导致动脉栓塞等的报道,所以衍生出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的治疗方法。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弹簧圈脱出的问题,其疗效也逐步得到了肯定,但因为颅内血管及组织的特殊性,颅内支架需要具备更好的柔韧性、支撑性及更轻的组织反应性,临床中存在支架内狭窄、支架移位、解脱困难、弹簧圈外逸等问题。
内脏动脉瘤是指内脏重要动脉的局部血管扩张瘤样病变,以脾动脉最常见,其次是肝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由于累及病变部分位于内脏动脉,其治疗方式主要有开放手术及介入手术方式。根据内脏动脉瘤的部分、手术创伤、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开放手术方式不尽相同,如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瘤,开放手术治疗可能会引起小肠缺血性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介入手术方式则与脑动脉瘤相类似,其术后常常引起载瘤动脉发生血栓栓塞等并发症,需要再次介入干预甚至多次介入干预等。
假性动脉瘤是指动脉管壁撕裂或被破坏,血液自此破裂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有血流的囊腔。治疗方法类似动脉瘤。
主动脉瘤按部位分为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扩张,直径增大50%以上或为原动脉直径1.5倍以上,是血管外科中极为凶险的疾病之一,胸、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综合死亡率高达80%。
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分为传统开放手术(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和介入微创手术(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传统开放手术切除扩张的血管壁,以人工血管置换连接,能够切除动脉瘤,虽然理论上可以杜绝瘤体破裂的严重并发症,但是创伤大,合适病患人群相对较窄。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是在主动脉扩张部位植入覆膜支架,使扩张瘤壁被隔绝在覆膜支架外而杜绝瘤体破裂。因为微创、小切口甚至局麻下的穿刺口,即能解决主动脉瘤破裂、附壁血栓脱落等问题,逐渐被人们接受,介入手术技术日益成熟,该种手术方式有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但各型内漏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澄宇,未经杨澄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708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缝合线抓取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粗微双调节的桡动脉止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