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后下控制臂及包括该后下控制臂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69919.1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888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王耀明;夏基燕;彭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002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包括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下控制臂和包括该后下控制臂的车辆。
背景技术
后下控制臂是多连杆悬架的重要组成部件,主要承受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由轮胎传递的各种力及力矩,同时作为悬架系统的重要结构件之一,起到控制车轮运动轨迹的作用,因此各安装点需满足一定的刚度及强度要求,整体满足疲劳要求,同时需满足工艺可行性,及轻量化要求。相关技术中的后下控制臂,存在中部结构的弯曲强度不足的问题,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后下控制臂,所述后下控制臂的中部弯曲强度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后下控制臂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后下控制臂包括:第一片,所述第一片的中部设有向下凹入的第一套筒;第二片,所述第二片位于所述第一片下方,所述第二片的中部设有向上凹入且与所述第一套筒相对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片的两侧边与所述第一片的两侧边对应相连,且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第一套筒对应相连,以在所述第一片与所述第二片之间限定出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通过在上下方向设置相连的第一片和第二片,并在第一片和第二片的中部上分别设置朝向彼此延伸且相连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在第一片与第二片之间限定出空腔,提升后下控制臂的中部的弯曲强度,减少第一片和第二片的减薄率,制造工艺性好,且结构简单。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片具有对称轴,所述第二片关于所述对称轴对称,由此左右件可以开设一套模具,通用性好,且节省模具开发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片的两端分别设有向邻近所述第一套筒的方向凹入的第一凹口和第二凹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片的两端分别设有向邻近所述第二套筒的方向凹入的第三凹口和第四凹口,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三凹口与所述第一凹口相对,所述第四凹口与所述第二凹口相对。
这样的结构设置,有利于减少后下控制臂与转向节连接处,以及后下控制臂与副车架连接处的应力集中,提升疲劳强度,且可以提升管上述连接处的夹紧力。
可选地,所述第三凹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凹口的宽度,由此便于转向节以及副车架的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片从所述第三凹口的一端向所述第四凹口的一端依次设有副车架安装孔、减振器安装孔、连接杆安装孔和转向节安装孔。这样的布置方式,有利于提升后下控制臂的疲劳强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片的横截面为U型,所述第二套筒设在横截面为U型的所述第二片的底壁的中部,所述第一片遮盖横截面为U型的所述第二片的敞开端。由此后下控制臂的结构简单,制造容易,且结构强度高。
可选地,所述第一片的中部向上隆起形成隆起部,所述第一套筒设在所述隆起部上,通过将第一套筒设在隆起部上,可以增大空腔的体积。
可选地,所述第一片与所述第二片焊接相连,且具有第一至第三条焊缝,第一条焊缝位于所述第一片的一个侧边与同侧的第二片的侧边之间,所述第二条焊缝位于所述第一片的另一个侧边与同侧的第二片的侧边之间,所述第三条焊缝位于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之间。由此第一片和第二片的连接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后下控制臂,从而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的第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的第二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下控制臂的第二片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后下控制臂100、空腔101、
第一片1、第一套筒11、弹簧定位结构111、第一凹口12、第二凹口13、隆起部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699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陆两栖机器人以及水陆两栖侦查系统
- 下一篇:一种推力杆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