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谐波绕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63810.7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348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余海刚;金海英;任庙江;陈建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创新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3/28 | 分类号: | H02K3/28;H02K17/1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24 | 代理人: | 王琛 |
地址: | 312351 浙江省绍***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谐波 绕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谐波绕组。
背景技术
中心高为100、112、132、160的4极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槽数多为36槽,绕组形式为单层交叉式,三相跨距为8/8/7。这种单层绕组高次谐波含量非常高,其中5次谐波的绕组系数为0.2176,7次谐波的绕组系数为0.1774,11次谐波的绕组系数为0.1774,13次谐波的绕组系数为0.2176。由于有丰富的高次谐波存在,电动机运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大的电磁振动和噪声;当对电动机的振动和噪声有较高的要求时,或电动机用于变频电源供电时,就无法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低谐波绕组,能够有效降低电机的电磁振动和噪声,基本消除高次谐波,降低了杂散损耗改善了性能。
一种低谐波绕组,应用于36槽4极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所述低谐波绕组采用双层同心式绕组分布,其三相绕组跨距为9/7/5或8/6/4。
优选地,当三相绕组跨距为9/7/5,则对应的三相线圈匝数为4/6/3、7.5/11/6、8/12/6、9/13/7、10/15/8、11/16/9、11.5/17/9、12/18/9、12.5/19/10、13/19/10、13.5/20/11、14/21/11、15/22/12、15.5/23/12、16/24/13、16.5/25/13、17/25/13、17.5/26/14或18/27/14等。
优选地,当三相绕组跨距为8/6/4,则对应的三相线圈匝数为9/6/2、12/8/3、14/9/3、17/11/4、18/12/4、21/14/5、22/14/5、23/15/5、24/16/6、26/17/6、27/18/6、28/18/6、29/19/7、30/20/7、31/20/7、32/21/7、33/21/7、34/22/7、34/22/8、35/23/8等。
当跨距为9所对应的线圈匝数为7.5、11.5、12.5、13.5、15.5、16.5或17.5时,则将该跨距线圈改成单层,其线圈匝数对应为15、23、25、27、31、33或35。
本实用新型低谐波绕组可以有效降低电机的电磁振动和噪声,基本消除高次谐波,降低了杂散损耗改善了性能。本实用新型绕组除齿谐波之外的所有高次谐波含量小于普通绕组的5%,特别适合应用于对电机振动、噪声有严格要求的场合,以及改善变频电源供电下的变频电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普通单层交叉式绕组的接线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跨距为8/6/4双层同心式绕组的接线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跨距为9/7/5双层同心式绕组的接线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单双层同心式绕组的接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为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低谐波绕组是基于定子槽数为36的4极电机绕组,不同于普通的36槽4极的单层交叉式绕组,其为双层同心式绕组形式。
普通单层交叉式绕组的接线如图1所示,其跨距为8/8/7,为清晰起见,仅画出了U相(下同);本实用新型跨距为8/6/4双层同心式绕组的接线如图2所示,对应的线圈匝数可以为9/6/2、12/8/3、14/9/3、17/11/4、18/12/4、21/14/5、22/14/5、23/15/5、24/16/6、26/17/6、27/18/6、28/18/6、29/19/7、30/20/7、31/20/7、32/21/7、33/21/7、34/22/7、34/22/8、35/23/8等。
本实用新型跨距为9/7/5双层同心式绕组的接线如图3所示,对应的线圈匝数可以为4/6/3、7.5/11/6、8/12/6、9/13/7、10/15/8、11/16/9、11.5/17/9、12/18/9、12.5/19/10、13/19/10、13.5/20/11、14/21/11、15/22/12、15.5/23/12、16/24/13、16.5/25/13、17/25/13、17.5/26/14、18/27/14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创新电机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创新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638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