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压力成形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62521.5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253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鲜小红;范军;陈鹏;夏宝林;蒋毅;李继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G01N3/12 |
代理公司: | 成都厚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55 | 代理人: | 李坤 |
地址: | 629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压力 成形 金属材料 力学性能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压力成形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装置,属于机械检测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弹性模量是指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和应变成正比例关系,通常用E表示。弹性模量是衡材料产生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材料刚度就越大,变形越小。泊松比是材料在单向受拉或受压时横向正应变与轴向正应变的绝对值的比值,通常用μ表示,它是反映材料横向变形的弹性常数。金属材料的冲压拉深性能与二者有紧密的联系。
用模拟仿真方法对金属材料的冲压拉深进行工艺设计是,必然要用到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两个反应材料变形能力的力学性能参数。设计者在设计时,通常只有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获得E、μ这两个参数。但是工具书给出的参数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数字,E、μ的具体大小只有凭设计者的经验来确定。若是新材料,E、μ这两个参数的准确获得就更困难。现有的能测量E、μ的检测装置造价昂贵、结构复杂、操作使用不方面,无法快速、简便地测量,检测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压力成形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装置,能够快速、方便地测量出E、μ,得到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检测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基于压力成形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基座,它还包括加压组件、第一测量仪以及第二测量仪,基座上设置有未贯穿的安装槽,待检测样本紧密固定在安装槽内,待检测样本在安装槽中只有一个自由度的移动,待检测样本与基座表面平行的上表面为受力面,加压组件的加压端施压在受力面上,第一测量仪以及第二测量仪均安装在基座上,其中,第一测量仪的触头与待检测样本的受力面接触,第二测量仪的触头的触头与待检测样本移动方向上的面接触。
所述的加压组件由液压缸及驱动液压缸的油路系统组成,液压缸的活塞杆为加压端,活塞杆垂直于待检测样本的受力面,活塞杆与待检测样本的受力面之间设置有加压垫块,加压垫块的刚性大于待检测样本的刚性。
所述的油路系统包括供油主路与泄压支路,供油主路由与液压缸通过管路相连液压泵及油箱组成,泄压支路由与供油主路管道连通的泄压阀与回油箱组成,供油主路上设置有压力表。
所述的第一测量仪为接触式千分表。
所述的第二测量仪为接触式千分表。
所述的待检测样本的截面与安装槽的截面一致。
所述的安装槽的长度大于待检测样本的长度,在可移动方向上待检测样本的一侧与安装槽紧密接触,另一侧与安装槽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的基座的刚性大于待检测样本的刚性。
所述的安装槽为矩形槽,待检测样本为与安装槽对应的矩形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限定待检测样本的自由度,在其表面施压,使其在任意两个方向(x y、x z或者y z)上产生形变,记录形变量,然后通过广义胡克定律计算出实验材料的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两个反应材料变形能力的力学性能参数,整个检测过程快速、准确,提高了检测效率;
(2)、采用接触式千分表,使形变量的记录更加准确,更加真实地反应变形,提高了检测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基座与待检测样本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基座,2-加压组件,3-第一测量仪,4-第二测量仪,5-安装槽,6-待检测样本,2.1-液压缸,2.2-活塞杆,2.3-加压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基于压力成形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基座1,它还包括加压组件2、第一测量仪3以及第二测量仪4,基座1上设置有未贯穿的安装槽5,待检测样本6紧密固定在安装槽5内,待检测样本6在安装槽5中只有一个自由度的移动,待检测样本6与基座1表面平行的上表面为受力面,加压组件2的加压端施压在受力面上,第一测量仪3以及第二测量仪4均安装在基座1上,其中,第一测量仪3以及第二测量仪4的安装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安装,保证第一测量仪3的触头与待检测样本6的受力面接触以及第二测量仪4的触头的触头与待检测样本6移动方向上的面接触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625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