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胶圈制作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24568.2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402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6F1/14 | 分类号: | B26F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1012 | 代理人: | 崔华 |
地址: | 100011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胶圈 制作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胶圈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圈制作工具。
背景技术
9-19-No12.5D型送风机的电机与轴承箱对轮连接处设置有防震胶圈,防震胶圈很容易磨损。防震胶圈磨损后,容易造成送风机运行时震动大、有异音、轴承温度升高等问题。因此,需要经常更换防震胶圈,防震胶圈需求量大。
目前,防震胶圈主要依靠手工剪切加工,费时费力,而且防震胶圈的厚度较大,胶圈的内外径尺寸较小、尺寸要求相对严格,手工剪切加工制造很难满足生产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胶圈制作工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胶圈制作工具,其包括制作本体,制作本体为柱状,制作本体的一端具有冲孔,冲孔与制作本体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环形槽,环形槽和冲孔均与制作本体同轴,环形槽的内槽壁与冲孔的内壁形成用于制作胶圈的第一切割刃,环形槽的外槽壁与制作本体的侧壁形成用于制作胶圈的第二切割刃。
优选地,所述冲孔贯通所述制作本体。
优选地,所述冲孔与制作本体的侧壁之间还设置有通孔,通孔的轴线与冲孔的轴线平行。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通孔对称地分布在冲孔的两侧。
优选地,制作本体的形状为圆台体。
优选地,还包括手柄,手柄固定设置在制作本体的侧壁上,并与侧壁呈预定夹角。
优选地,预定夹角的范围为90-110°。
优选地,圆台体上环形槽所在的一端的直径为41-43mm,另一端的直径为33-35mm。
优选地,冲孔的直径为15-16mm。
优选地,通孔的直径为8-9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胶圈制作工具通过在制作本体上设置冲孔、环形槽,并利用冲孔的内壁、环形槽的内外槽壁以及制作本体的侧壁形成切割刃,使用时将切割刃对准胶板进行敲击即可形成胶圈,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胶圈的制作效率,制作工具可根据胶圈尺寸和形状进行设置,相对于传统的剪切加工,可减小胶圈的成型误差,而且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圈制作工具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圈制作工具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圈制作工具的主视图,图2示出了胶圈制作工具的俯视图,其包括制作本体1,制作本体1为柱状,制作本体1的一端具有冲孔2,冲孔2与制作本体1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环形槽3,环形槽3和冲孔2均与制作本体1同轴,环形槽3的内槽壁与冲孔2的内壁形成用于制作胶圈的第一切割刃5,环形槽3的外槽壁与制作本体1的侧壁形成用于制作胶圈的第二切割刃4。在本实施例中,靠近制作本体的轴线的方向为“内”,远离制作本体的轴线的方向为“外”。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环形槽3和冲孔2的形状均需要根据需要加工的胶圈的形状进行设置。例如,胶圈为方形环状,其内部为方形,则环形槽3外槽壁的形状为方形,冲孔2为方形孔;胶圈为圆环状,其内部也为圆形,则环形槽3外槽壁的形状为圆形,冲孔为圆形孔,如图2所示。冲孔2和环形槽3的尺寸也根据胶圈的尺寸进行设置。
使用时,将胶带水平放置,将胶圈制作工具的第一切割刃5和第二切割刃4对准胶板,用手锤敲击制作本体1的另一端,直至胶板进入环形槽3和冲孔2内部,即可完成胶圈的制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胶圈制作工具通过在制作本体上设置冲孔、环形槽,并利用冲孔的内壁、环形槽的内外槽壁以及制作本体的侧壁形成切割刃,使用时将切割刃对准胶板进行敲击即可形成胶圈,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胶圈的制作效率,制作工具可根据胶圈尺寸和形状进行设置,相对于传统的剪切加工,可减小胶圈的成型误差,而且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胶圈制作工具可方便处理强度高、厚度大的胶板。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所述冲孔2贯通所述制作本体1。可使胶圈制作过程中,胶板与冲孔2之间的空气经由冲孔2排出,减小胶板与冲孔2之间的空气阻力,使得胶圈加工制作更加省力。在本实施例中,冲孔2的直径为15-16mm,优选地约为15.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245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