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牵引车电集成桥后悬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15498.4 | 申请日: | 201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970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庄镇华;潘伯钦;陈都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威迪思汽车设计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5/02 | 分类号: | B60G15/02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21 | 代理人: | 麻艳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牵引车 集成 悬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行李牵引车系统总成,具体涉及一种牵引车电集成桥后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车架与车桥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弹性元件、导向机构和减振装置三个部分。悬架系统的作用是承受并传递载荷,缓和汽车在不平道路上行驶时所受的冲击和振动,传递各有关的力和力矩,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安全性。
目前国内电动行李牵引车由于底盘空间的限制,后悬架系统主要采用钢板弹簧。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钢板弹簧的每片钢板都会上下左右运动,从而彼此间产生摩擦,而这种摩擦又会相互作用,再加上不同钢板的变形程度不同,从而很难调整钢板弹簧的运动轨迹,可控性差;另外,由于钢板弹簧与车轴的横向运动不能相协调,对于横向作用力的缓冲效果差,舒适性差。但是,直接将其他汽车的悬架系统平移到牵引车中,又可能因为车体所能提供的空间有限而导致相关部件无法发挥其功能,现有牵引车的电集成桥后悬架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受力传递合理、可控性好且保证车子运输过程具有较好稳定性与舒适性的牵引车电集成桥后悬架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牵引车电集成桥后悬架系统,其由后桥壳体和对称设置在后桥壳体两侧的两个安装座组成,安装座上均安装有螺旋弹簧和减震器,螺旋弹簧上端设有螺旋弹簧上支座,减震器上端设有减震器支架,螺旋弹簧上支座和减震器支架相互靠近并被焊接于车架上。
较佳的,螺旋弹簧上支座和减震器支架被焊接为一体机构。
较佳的,螺旋弹簧和减震器的下端连接于安装座前端,安装座后端通过螺栓与后桥壳体连接。
较佳的,后桥壳体两侧还分别设有一个纵向推力杆,纵向推力杆前端分别通过一后桥销固定在车架上,纵向推力杆后端通过螺栓与后桥壳体连接。
较佳的,纵向推力杆的前端连接处用圆形连接部件。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螺旋弹簧悬架系统,并针对牵引车实际状况进行结构优化,因此,系统能提供更大的轮轴高度差,使有负载的车轮能够有更大的上下行程。不采用传统钢片弹簧避免了内部摩擦损耗,从而使减振器对弹簧有着更好的控制,提高了车辆的可控性。系统重量相对较轻,且可以以不同的直径和长度进行设计,因此可以适合不同牵引车车型的需求,舒适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中各主要部件说明如下:
1-后桥壳体、2-安装座、3-螺旋弹簧、4-减震器、5-螺旋弹簧上支座、6-减震器支架、7-纵向推力杆、8-后桥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是一种牵引车电集成桥后悬架系统,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系统由后桥壳体1和对称设置在后桥壳体1两侧的两个安装座2组成,安装座2后端通过螺栓与后桥壳体1连接,安装座2上均安装有螺旋弹簧3和减震器4,螺旋弹簧3和减震器4的下端连接于安装座2前端,螺旋弹簧3上端还设有螺旋弹簧上支座5,减震器4上端设有减震器支架6,螺旋弹簧上支座5,和减震器支架6通过固定焊接于车架上,进而将后桥驱动力作用于整个车架,同时,螺旋弹簧3和减震器4将对于地面不平所引起的车架振动进行缓冲,让车架的动作时间拉长,振动幅度降低,提升车辆舒适性。
由于牵引车内部结构空间有限,需减少螺旋弹簧3和减震器4的占用空间,新的设计形式将螺旋弹簧3与减震器4设计相互靠近,更进一步可相互平行并使二者几乎接近但不影响彼此性能,螺旋弹簧上支座5和减震器支架6相互靠近并被焊接于车架上,更进一步可被焊接为一体机构,再焊接于车架上。
后桥壳体1两侧还分别设有一个纵向推力杆7,纵向推力杆7的前端分别通过一后桥销8固定在车架上,纵向推力杆7的后端通过螺栓与后桥壳体1连接。进一步的,纵向推力杆7前端连接处用圆形连接部件,由于车子运行过程中后悬架系统处于运动状态,其运动趋势是上下左右运动,当后悬架系统上下运动时,纵向推力杆7会以圆形连接处为中心,有上下角度变化的运动,圆形连接部件在连接处(纵向推力杆7和车架连接处)进行上下转动来分解后悬架上下运动力的传递;当后悬架系统左右运动时,该结构起到克服两端一个侧倾力的作用,使左右运动力的传递更合理,进而提高车辆乘坐的舒适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但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威迪思汽车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威迪思汽车设计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154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