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线束装配的电子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04373.1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647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杨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锦城汽车电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1R13/506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2211 | 代理人: | 杨慧玲 |
地址: | 300380 天津市西***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束装 电子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线束装配的电子元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线束生产中,为了实现三极管和电阻功能,是将三极管和电阻通过连接钉连接到电线回路中,被包裹在线束中实现功能。这个实用新型就是将接插件针脚定义,将三极管和电阻同时外置,通过回路对插在接插件上实现其功能。目前大多数线束生产中,从技术上讲有两处缺点:1)连接钉压接后,要通过热缩管对电阻和三极管进行绝缘和防护,可热缩管在进行热缩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元件的损坏及失效。2)在生产过程中虽然有热缩管的防护,在线束内部包裹的时候,有可能导致电阻和三极管的折断,造成元件失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便于线束装配的电子元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即解决了线束生产中对电阻和三极管的损害的问题,防止元件失效,降低元件的损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便于线束装配的电子元件,包括:上盖和底盘组件,所述上盖侧面设有按压条,所述底盘组件扣合在上盖内,且由按压条卡合;所述按压条呈长条状,按压条的底边、两侧边与上盖侧面分离,按压条的顶边与上盖的侧面形成一体结构,按压条的底部设有卡扣,且卡扣位于上盖内侧方向的按压条上,所述卡扣能将底盘组件卡合在上盖的内部;所述按压条外侧靠近按压条顶部设有凸出部,按压凸出部后,按压条的底部在反作用力条件下向外张开,带动卡扣运动,从而使底盘组件与上盖分离;所述底盘组件包括基板,在基板一侧设有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在基板的另一侧嵌设有插头;
进一步的,第二电路板贴合在基板上,且第二电路板与插头电联接,第一电路板垂直于第二电路板且二者电联接;在第一电路板上设有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为晶体管和/或电阻件,电子元件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更换;
进一步的,上盖顶部设有若干互相平行的长条状散热孔;
进一步的,上盖顶部内侧设有若干上盖加强筋,且上盖加强筋垂直于散热孔的长方向;
进一步的,所述按压条顶边与上盖连接处设有按压条加强筋,所述按压条加强筋设置在上盖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底部边缘的内侧还设有限位槽,在基板的边缘处设有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能插入在限位槽内互相对准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为方形结构,在两个相对侧面上设有按压条,在另外的两个相对侧面上设有限位槽;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为方形结构,在两个相对的侧边处设有限位凸块,在另外的两个相对的边上设有底盘加强筋,所述底盘加强筋与配合后的上盖上的按压条的位置相对;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子元件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元器件的焊接效率高,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且上盖与基板拆卸更换方便,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在线束装配领域中避免单一实现功能及繁琐的操作过程,避免元件损坏及失效。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子元件分离后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盖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盖外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盖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底盘组件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盖;11-按压条;110-凸出部;12-卡扣;13-限位槽;14-散热孔;15-上盖加强筋;2-底盘组件;21-基板;22-插头;23-第一电路板;24-第二电路板;25-限位凸块;26-晶体管;27-电阻件;28-底盘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锦城汽车电装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锦城汽车电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043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