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身份认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02202.5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57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王佩光;范叶平;杨德胜;吴红侠;郭瑞祥;尚守卫;李玉;董飞;钱婧;陈圣刚;张地;姜家国;李翔宇;王文清;王超;孙奉林;汪鹏;张锐;郭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继远软件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5 | 代理人: | 金凯,王丽丽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身份 认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身份验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身份认证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人的生物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生物认证技术是目前最安全的身份认证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利用人体本身特有的行为特征和生理特征,通过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的方式进行身份识别。生物特征分为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生理特征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为后天性的。生理特征是人体器官本身固有的特征,不随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发生改变。目前,利用人体生理特征的识别技术主要有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及视网膜识别等,其中,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是目前发展成熟和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但由于生物识别由于其自身特点,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确识别,所以对于不能出现任何差错的应用场合是无法完全胜任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身份认证系统,该系统通过身份证认证及指纹认证相结合的方式对人员身份进行判断,实现了人员身份的精确判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身份认证系统,包括指纹识别装置、身份证认证装置、认证切换装置、特征提取装置、信息比对装置、报警装置、无线传输装置、显示终端及存储装置,所述指纹识别装置、身份证认证装置的输出端与认证切换装置的输入端相连,认证切换装置的输出端经特征提取装置与信息比对装置的输入端相连,信息比对装置的输出端经无线传输装置与显示终端相连,所述报警装置及存储装置的输入端与信息比对装置的输出端相连,信息比对装置的输入端与数据库的输出端相连。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语音播报装置,所述语音播报装置的输入端与信息比对装置的输出端相连。
上述方案中,所述信息比对装置包括指纹比对单元及身份证信息核查单元。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身份认证系统,通过身份证认证及指纹识别两种方式认证,系统中设置认证切换装置,满足客户不同身份认证的需求,提高了用户身份认证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避免客户忘记携带身份证时无法对身份核实的情况出现,也使用户的身份认证过程更为简单和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身份认证系统,包括指纹识别装置1、身份证认证装置3、认证切换装置2、特征提取装置4、信息比对装置5、报警装置9、无线传输装置6、显示终端7、语音播报装置8及存储装置10,指纹识别装置1、身份证认证装置3的输出端与认证切换装置2的输入端相连,认证切换装置2的输出端经特征提取装置4与信息比对装置5的输入端相连,信息比对装置5的输出端经无线传输装置6与显示终端7相连,报警装置9及存储装置10的输入端与信息比对装置5的输出端相连,信息比对装置5的输入端与数据库11的输出端相连,语音播报装置8的输入端与信息比对装置5的输出端相连。
本实施例中,信息比对装置5包括指纹比对单元及身份证信息核查单元。
工作原理: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认证切换装置2实现对用户指纹和身份证两种认证,用户通过指纹识别装置1采集指纹信息或者通过身份证认证装置3采集身份证信息,将采集的结果通过特征提取装置4进行指纹特征或者身份证人面特征进行深度采集,并将提取的信息送入信息比对装置5中;信息比对装置5采集数据库11中的存储的用户信息,将提取的用户信息与采集的存储信息进行比对,按比对的相似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并将对比结果通过无线传输装置6送入显示终端7中进行显示。上述比对结果通过语音播报装置进行语音播报,当比对结果小于阀值时,通过报警单元9进行报警,对比结果通过存储单元10进行存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继远软件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继远软件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022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评估系统
- 下一篇:一种数字手写体识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