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电池的充电电路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62421.5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979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周健;陈涛;杨春美;张君侠;李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18 | 分类号: | H02H7/18;H02H5/04;H02H3/20;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充电 电路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的充电电路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动力电池系统中,一般根据控制策略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来控制电池回路中的继电器的通断,从而达到控制电池回路通断,避免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的目的。但是当BMS失效的情况下,则无法切断继电器,从而导致整个电池系统还处于工作状态,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的充电电路及汽车,用以实现当充电电压超过阈值时,断开充电电路保护电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充电电路,包括:
用于接入充电电源的第一电压端和第二电压端,其中所述第一电压端与待充电的动力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压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负极连接;
过电压保护元件,与一热熔元件串联联接,形成一连接支路,所述连接支路与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充电电源分别并联连接,其中所述动力电池的充电电压低于预设电压值时,所述过电压保护元件呈断开状态;所述动力电池的充电电压大于等于所述预设电压值时,所述过电压保护元件呈导通状态,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连接支路之间连接所形成回路为第一电流回路,所述充电电源与所述连接支路之间连接所形成回路为第二电流回路,其中,所述热熔元件位于所述过电压保护元件的热辐射范围之内;
第一熔断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流回路上;
第二熔断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流回路上。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
报警电路,所述报警电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电阻、二极管和报警灯;
其中所述报警电路并联接设在所述过电压保护元件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过电压保护元件为压敏电阻。
进一步的,所述热熔元件为温度保险丝;
所述温度保险丝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动力电池的正极和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
所述温度保险丝的第二端与所述压敏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压敏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压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熔断元件为第一保险丝,所述第一保险丝位于所述动力电池的热辐射范围之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熔断元件为第二保险丝,连接于所述过电压保护元件与第二电压端之间的连接电路上。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
预充电阻、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
所述预充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动力电池的正极和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预充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端、所述热熔元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
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端还分别与所述热熔元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
第三继电器,连接于所述过电压保护元件与所述动力电池的负极之间的连接电路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动力电池,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的充电电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电池的充电电路及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过电压保护元件,能够在充电时充电电压超过阈值时导通,从而形成动力电池与过电压保护元件之间的第一电流回路和充电电源与过电压保护元件之间的第二电流回路,使得第一熔断元件和第二熔断元件在短路时熔断,保护电池和充电电路。同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设置有与过电压保护元件串联的热熔元件,可以对过电压保护元件进行监控,在过电压保护元件故障时断开,并通过报警灯熄灭告知用户更换过电压保护元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动力电池的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624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