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轮发电机组的支承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27913.0 | 申请日: | 2017-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48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冯煜珵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煜珵 |
主分类号: | F01D25/28 | 分类号: | F01D25/28;F01D15/10;F01D2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3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轮 发电 机组 支承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轮发电机组的支承系统,属于发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机炉紧凑布置,缩短机炉之间的高温高压蒸汽管道,中国专利“一种高低位分轴布置的汽轮发电机组”(专利号:ZL 200710040128.0)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汽轮发电机组布置方法,与常规的汽轮发电机组布置比较而言,是将高、低位轴系错落布置,使高置轴系尽量靠近锅炉联箱,这样使得锅炉联箱(例如锅炉末级过热器、末级一次再热器或末级二次再热器的出口联箱等)与汽轮机之间的直线距离大幅缩短,而为了解决机炉之间系统的膨胀和应力问题,目前常规都是通过机炉之间的管道来吸收,通过设置一定的弯头使管道进行绕行,直至机组运行时蒸汽温度提高而产生的膨胀和应力能被设备所接受为止。显然,这种常规管道系统连接方法,未能发挥出高、低位布置方式的优势,与常规的汽轮发电机组布置方式比较,并不能大幅减少高温高压蒸汽管道的直管,系统的弯头也依然会较多,因此高温高压蒸汽管道的压降没有明显下降,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变化不大,工程投资还是很大,这完全与高、低位布置以实现缩短高温高压蒸汽管道的初衷是背道而驰。另外一方面,常规低位布置的汽轮发电机组的支承系统通常较多的采取钢筋混凝土台板和支撑立柱整浇的自承重混凝土框架结构,而由于汽轮发电机组高位布置后,为了减少高位汽轮机组运行对整个支承平台的振动影响,中国专利“高位布置汽轮发电机组支承平台系统”(专利号:ZL201120011877.2)提供了一种针对高位布置汽轮发电机组的支承平台系统,其主要原理是在支承汽轮机发电机组的平台下方置放了隔振系统,这可解决系统垂直方向的热位移并且缓解高位汽轮发电机组运行中的振动影响,然而,这并不能解决机炉之间管道系统直接短距离连接所带来的水平方向的膨胀和应力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达到既能大幅缩短机炉之间的管道系统,同时又能解决系统的膨胀和应力问题,确保系统设备的安全运行,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轮发电机组的支承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轮发电机组的支承系统,至少包括支承汽轮发电机组的台板和支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座包括隔振单元和位于隔振单元上方的滑动单元,所述滑动单元包括滑动体支架和位于支架上的滑动体,所述汽轮发电机组的台板直接搁置于所述滑动体上。
优选地,所述滑动体支架包括底板和与底板垂直并在水平方向形成封闭状的侧挡板。
优选地,所述滑动体位于侧挡板内且垂直高度高于侧挡板,所述侧挡板与汽轮发电机组的台板存在间隙,所述侧挡板主要用于防止所述滑动体掉落底板。
优选地,所述底板表面可以为圆形、正方形等规则或不规则形状。
优选地,所述支承座设置4个,均匀分布在所述汽轮发电机组的台板下方。
优选地,所述滑动体为滚球或滚珠。
优选地,所述隔振单元与所述滑动单元之间为固定连接,可为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
优选地,所述隔振单元为弹簧器、阻尼器、橡胶垫之一或者三者的任意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原理在于将滑动单元与隔振单元上下组合布置合成支承座,并与支承汽轮发电机组的台板进行结合,形成支承系统,可达到多重功效,一方面可承受汽轮发电机组荷载,另一方面能吸收汽轮发电机组的振动,与此同时,由于隔振单元可吸收垂直(Z)方向的热位移,而滑动单元则可吸收台板水平方向(X、Y)的热位移,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系统还能解决锅炉与汽轮发电机组连接的管道系统的热膨胀和应力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滑动单元中滑动体的大小及数量、所述隔振单元的型号及数量、由不同型号及数量的隔振单元和包含不同大小及数量的滑动体的滑动单元合成的支承座的组数,是根据汽轮发电机组的荷载大小及分布以及系统的膨胀、热位移而确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支承系统进行改进,不仅具备支承系统本身的功能,同时还使得锅炉联箱贴靠汽轮机后,使机炉之间连接的蒸汽管道系统的热膨胀、热应力由汽轮发电机组的支承系统来吸收,实现机炉之间高温高压蒸汽管道的短距离直接连接(不需绕行),可充分发挥出高低位布置的优势,实质性的减少工程高温高压管道材料和弯头等管件的使用量,真正意义上降低高温高压蒸汽管道系统的压力损失和散热损失,最终实现既节省管道系统的投资,又提高机组的经济性。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 1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承系统的主视示意图;
图 2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承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煜珵,未经冯煜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279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