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消音器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93407.4 | 申请日: | 201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121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睿;杨钊;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安第斯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9/22 | 分类号: | B22C9/2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17 | 代理人: | 岳兵 |
地址: | 402160 重庆市永川区兴龙大***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消音器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消声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音器模具。
背景技术
摩托车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通常摩托车是通过活塞往复运动将气缸内的空气和汽油混压成混合气体,同时关闭进气口和排气口,将混合气体压缩至体积最小时,火花塞点火,产生动力。摩托车活塞与气缸的工作需不断进入新的混合气体,排出剩余废气。由于能量转换,释放出巨大冲击力,排气过程中,废气快速冲出排气管,使得当废气冲击管内空气或者外界空气时,引起巨大震动,产生噪音。动力过大时,可能导致排气管摇晃震动,使排气管与其他部件撞击,造排气管使用寿命短,摩托车整体结构不稳定。通常摩托车排气管内安装消声器用以降低、消除噪音,同时,在排气管外部包装外壳,达到美观效果的同时,也起缓冲保护作用。
现有技术中,一般的摩托车采用直管消音器,这中消音器的缺点在于:(1)直管内部空间狭小,废气排除过程中,没有任何阻碍、缓冲,使得废气冲击力大,引起较大震动,产生噪音。(2)占用空间大。消音器的生产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注模,第二步将拔模后得到的护罩组装。目前市场上,摩托车大多采用直管消音器,究其原因是生产直管消音器的模具结构简单,以及模具结构的不合理,影响制造工艺,不能满足结构复杂消音器的生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结构消音器模具,通过模具能制作出有效减少噪音的消音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第一模体和凸模,所述凸模设在第一模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包括凸出块、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呈弧形结构,第一侧壁两端分别与第二侧壁的两端连接,所述凸出块设于第一侧壁上,凸模内径由凸出块所在端至第一侧壁所在端逐渐增加,所述凸模表面还设有若干呈长条形的凹槽,且与第二侧壁平行,凹槽的长度随凹槽离凸出块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达到的技术效果是:模具可通过浇注、灌注、压力浇注的方式,进行型腔的填充。在此过程中,为避免护罩铸造完成前,浇注材料冷凝,往往填充温度较高的液体材料,凸模设置在模体上,加大了模具多余面积,增加了可供接触使用区域,同时由于液体材料温度过高,型腔内急剧膨胀,使得液体材料渗出,模体可起到承接液体的作用,避免外溅。凸模上设置有若干凹槽,在外形上丰富了所铸护罩的结构元素,另一方面凹槽使得护罩侧面形成了向内凹陷的区域,废气通过消音器区域时,相对废气起到一定缓冲、减缓排放速度的作用,缓解了废气对护罩的冲击,通过减低废气对空气的冲击震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低噪音的作用。另外在人工拔模过程中,提供了着力区域,提升了拔模效率。第一侧壁呈弧形结构,构成了型腔具有弧度空间的护罩,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1)凸模内径逐渐增加,弧形结构横截面积相应增加,排出废气过程中,沿弧形结构流动,在护罩中形成回旋空间,降低了废气排处过程中对空气冲击形成的噪声;(2)弧形护罩的内径逐渐增加,相应的横截面积增加,一定程度上起到与摩托车内部器件的隔离,提高了安全性。
优化方案一:本方案基于上述第一方案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模体,所述第二模体上设有与凸模外形轮廓相匹配的凹模,凹模包括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和凹陷槽,所述凹陷槽设于第三侧壁上,所述凹模模底设有若干与凹槽匹配的凸块。凸模的规格大小与凹模相同,设置于凹模上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形成的外形轮廓也应和凸模相同,凹陷槽和凸块在凸模与凹模的相互镶嵌组合后,形成了外形、结构不变的型腔。另外,凸块起到卡键作用,凹陷槽起到键槽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两模体的组合强度,使得任意一块模体不至于轻易歪斜、松动甚至脱落。
优化方案二:本方案基于上述方案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棱角为圆角。圆角具有光滑、缓和的弧面结构,相对于棱角,在收到外力冲击或者其他物体撞击,圆角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撞击力度,减小了接触点的摩擦力,对保护模体具有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的圆角形成了护罩棱角处的圆角,使护罩边缘没有了尖锐部分,避免了脚跟撞击护罩边缘导致受伤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安第斯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安第斯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934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