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胎自动加防漏液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92372.2 | 申请日: | 201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38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赖长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科炬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30/06 | 分类号: | B29D3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胎 自动 防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胎自动加防漏液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设备由操作者将内胎气门嘴先到松芯装置松芯,再到手工灌装防漏液,最后到锁芯装置锁芯,原来生产工程中容易出现进气,灌装防漏液重量不稳定,锁芯力不标准,前手工操作需要三个员工协同操作,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鉴于上述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内胎自动加防漏液机,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胎自动加防漏液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生产工程中容易出现进气,灌装防漏液重量不稳定,锁芯力不标准,前手工操作需要三个员工协同操作,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胎自动加防漏液机,包括机台,所述机台的外壁安装有夹具台,所述夹具台的外壁呈顺时针依次安装有上料机构、一次松芯机构、二次松芯机构、第一检测器、加液机构、吹气机构、接芯机构、转移装置、第二检测器、锁芯机构、下料机构。
优选的,所述二次松芯机构的外壁设置有取芯气缸,所述转移装置的左端设置在取芯气缸的左侧。
优选的,所述锁芯机构外壁设置有锁芯电机,且锁芯电机为伺服电机。
优选的,所述转移装置包括转移电机和转移传送带,且转移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转移传送带内腔的主动轮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内胎自动加防漏液机,将内胎松芯、灌装防漏液、锁芯的手工操作用本设备来一起完成,该设备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环节数量,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采用该设备后由一个员工操作,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台、2夹具台、3上料机构、4一次松芯机构、5二次松芯机构、6第一检测器、7加液机构、8吹气机构、9接芯机构、10转移装置、11第二检测器、12锁芯机构、13下料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内胎自动加防漏液机,包括机台1,所述机台1的外壁安装有夹具台2,所述夹具台2的外壁呈顺时针依次安装有上料机构3、一次松芯机构4、二次松芯机构5、第一检测器6、加液机构7、吹气机构8、接芯机构9、转移装置10、第二检测器11、锁芯机构12、下料机构13。
其中,所述二次松芯机构5的外壁设置有取芯气缸,所述转移装置10的左端设置在取芯气缸的左侧,所述锁芯机构12外壁设置有锁芯电机,且锁芯电机为伺服电机,所述转移装置10包括转移电机和转移传送带,且转移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转移传送带内腔的主动轮连接。
工作原理:该装置通过上料机构3将物料安装在夹具台2上,然后通过一次松芯机构4进行第一次松芯,然后通过二次松芯机构5进行第二次松芯,并通过取芯气缸将气门芯推送到转移装置10上,然后物料被转移装置10转移到第一检测器6的外壁,通过第一检测器6检测气门芯是否取出,然后通过加液机构7向物料内进行加液处理,然后吹气机构8对物料进行吹气,将多余的防漏液吹出干净,然后通过转移装置10将气门芯转移到接芯机构9,并将将拆下的气门芯放到气门嘴里,然后通过第二检测器11检测气门芯是否安装好,然后通过伺服电机锁芯机构12进行锁芯处理,最后通过下料机构13将物料卸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科炬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科炬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923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