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圆柱正交格栅消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78851.9 | 申请日: | 201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008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黄本胜;邱静;郭磊;芦妍婷;黄锋华;赵璧奎;刘中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19/02 | 分类号: | B01D19/02;C02F1/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635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柱 正交 格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柱正交格栅消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厂项目开工建设。对采用直流冷却方式的滨海电厂而言,一般均设置有循环冷却水排水溢流井,通过溢流井中溢流堰的阻水作用,从而抬高循环冷却尾水水位,减少循泵的扬程,节省能源。采用此种冷却水取排水结构,往往会在溢流井及下游的排水明渠产生大量不易溃灭的黄褐色泡沫,造成一定程度的感官污染和心理恐慌。近年来,电厂排水泡沫已经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引发了环保的质疑,部分电厂受到附近养殖场的投诉和索赔,如何减少或抑制电厂排水泡沫已经成为滨海直流冷却水电厂必须面对的难题。
当前,一般的抑泡手段有两大类。一种是采用消泡剂,这种方式简单高效,但是费用巨大,南方沿海滨海电厂1台百万千万机组年消泡剂费用近500万元,且这种方式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另外一种方法是采用工程措施进行抑泡,其特点是效果良好,持久,费用低。目前,关于消泡工程措施及结构设计尚未有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大多数消泡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柱正交格栅消泡装置,可广泛用于含有跌水掺气建筑物的工程抑泡,特别适用于采用直流冷却取排水方式的滨海电厂排水泡沫的消除,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抑泡效果良好,不产生不良二次流态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圆柱正交格栅消泡装置,包括连接排水管的溢流井、位于溢流井中段的溢流堰以及位于溢流堰后侧的弧形格栅单元,所述弧形格栅单元包括隔墙以及位于隔墙和溢流堰之间的至少一层消能格栅体,所述消能格栅体包括多根与隔墙平行的纵梁以及贯穿纵梁中部的至少一根横梁,纵梁的纵向横截面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相邻两根纵梁之间形成消能过水通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横梁的两侧面分别布置有消能弧面后构成纵向截面为双抛物线状的横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横梁的数量为两根或两根以上,相邻的两根所述横梁之间构成上端大下端小的横梁过水通道。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能格栅体沿竖直方向层叠若干层,相邻两层消能格栅体中的消能过水通道错位布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相邻两层所述消能格栅体之间距离D满足D=α×q+β×P,其中α,β均取值在0~1.0之间,q为过堰单宽流量,p为溢流堰的高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墙包括位于上部的竖直段和位于下部的弧形段,所述弧形段沿着水流方向弯曲,所述消能格栅体固定在竖直段上,位于所述弧形段中的最低平面低于溢流井外最低水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能弧面中曲线的方程为Y=α×Xm×Hn,其中α,m,n均为相关系数,a和n的取值范围为0~1.0之间,m取值范围为1.0~2.0之间,H为堰上设计水头值。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消能格栅体和溢流堰的连接处上侧布置有弧形导水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弧形导水块方程式为Y=0.08x2-0.8x+0.0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由纵梁和横梁组成的消能格栅体,并且纵梁的纵向横截面为圆形或者椭圆形,以及相邻两根纵梁之间形成消能过水通道,使得水流沿着消能弧面被约束以特定的形态平滑地通过消能过水通道出流,配合隔墙下部的弧形段,可以减少局部空蚀掺气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纵梁的纵向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横梁的纵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788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心油液净化装置
- 下一篇:微动力污水絮凝分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