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套细菌悬液浓度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60438.X | 申请日: | 2017-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274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韩雷;皇甫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眼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 |
代理公司: | 郑州豫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1131 | 代理人: | 张智伟 |
地址: | 450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套 细菌 浓度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药学领域,具体涉及一套细菌悬液浓度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细菌药敏分析实验过程中,经常需要配置一定浓度的细菌悬液,通常用麦氏比浊管确定待测细菌悬液的浓度。麦氏比浊管是通过混合特定浓度的氯化钡和硫酸,这样不同比例生成的硫酸钡沉淀的浓度不同,且都有定值。麦氏比浊管的配比如下:
上表中0.5-5号管子作为浊度标准管,应密封并贮存于室温避光处。每次使用前,应将浊度标准管置于旋转混匀器上剧烈振动,目测其外观浊度应均匀一致。若有大颗粒出现,此标准管应更换。使用前核实其正确浓度,每个月都应证实或更换。浊度标准管的正确浓度应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核实。
操作方法:
1、轻摇标准管;
2、无菌操作将被测定的细菌加到与标准管相同直径(大小)的无菌试管中;
3、以无菌操作向被测定试管加入无菌生理盐水,通过目测比较待测细菌悬液与标准管的浊度来大致确定待测细菌悬液浓度。
综上可知,麦氏比浊管法在每次使用前都需要目测其外观浊度是否符合要求,还需定期证实或更换标准管,效率低下,精确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套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细菌悬液浓度监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套细菌悬液浓度监测装置:包括n个磁力搅拌子,n为正整数,每个磁力搅拌子上均标记有与其颜色对比明显的近视力表中的E字视标,这n个磁力搅拌子上的E字视标分别与n个按10倍浓度差梯度配制的细菌悬液浓度一一对应并且该E字视标为将其置于对应浓度细菌悬液中时通过肉眼能清楚观察到的最小E视标。
较好地,优选n=9,9个按10倍浓度差梯度配制的细菌悬液浓度依次为109cfu/ml、108cfu/ml、107cfu/ml、106cfu/ml、105cfu/ml、104cfu/ml、103cfu/ml、102cfu/ml、101cfu/ml。
较好地,磁力搅拌子优选为聚四氟乙烯磁力搅拌子,E字视标的颜色为黑色。聚四氟乙烯磁力搅拌子外观纯白、耐高温、耐腐蚀、无毒,可反复高压灭菌回收利用,与黑色E字视标形成鲜明颜色对比,方便肉眼观察。
为方便更加快速读出E视标与哪个细菌悬液浓度相对应,n个磁力搅拌子上的E字视标优选带有上标数字,上标数字为1~n中的任意一个正整数,并且上标数字与n个按10倍浓度差梯度配制的细菌悬液浓度一一对应,细菌悬液浓度越高,上标数字越大,即最高浓度细菌悬液对应的E视标上标数字为n,然后依次是n-1、……、2、1。
较好地,E字视标优选通过马克笔画在磁力搅拌子上。
有益效果:
1、配制细菌悬液过程中,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加入到与标记E视标时所用标准管相同直径(大小)的无菌试管中,不断加入无菌生理盐水和带E视标的磁力搅拌子,在磁力搅拌器上摇匀的同时,可通过观察磁力搅拌子上的E视标监测配置过程中细菌悬液的浓度变化,极大地提高了细菌悬液的配制效率;
2、本实用新型只需在其制作之初即标记E视标时配制并核实校正作为标准的细菌悬液浓度,此后仅利用一套标记E视标的磁力搅拌子就能监测细菌悬液配制过程中浓度的变化过程,相对麦氏比浊管法而言,大大提高了配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套细菌悬液浓度监测装置:包括9个聚四氟乙烯磁力搅拌子1,每个磁力搅拌子1上均标记有近视力表中的黑色E字视标2,这9个磁力搅拌子1上的E字视标2分别与9个按10倍浓度差梯度配制的细菌悬液浓度一一对应并且该E字视标2为将其置于对应浓度细菌悬液中时通过肉眼能清楚观察到的最小E字视标;9个按10倍浓度差梯度配制的细菌悬液浓度依次为109cfu/ml、108cfu/ml、107cfu/ml、106cfu/ml、105cfu/ml、104cfu/ml、103cfu/ml、102cfu/ml、101cfu/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未经河南省眼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604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