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震运动鞋底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80039.2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221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同举;龙树初;韩成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站成研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3B13/18 | 分类号: | A43B1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 运动 鞋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震运动鞋底。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鞋底为保证用户的穿着舒适感,会增设不同类型的减震设计构造,现有的减震鞋底一般都采用单一的减震构造来提升用户体验度,长时间使用后会存在着减震功能衰弱的问题,容易造成脚底不舒服,甚至损伤足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减震运动鞋底,结构简单、易实现,采用多重减震构造,提升产品使用寿命,提高对双脚的保护和运动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减震运动鞋底,其包括鞋内底及鞋外底,所述鞋内底置于鞋外底内侧部,所述鞋内底设置有上底面,所述上底面向下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弹性凸柱;所述鞋外底设置有鞋底面及中底面,所述中底面镂空构造,所述鞋内底周侧贴合中底面构造,所述鞋底面及中底面之间间隔设置有第二弹性凸柱,所述第二弹性凸柱横向设置,所述第二弹性凸柱分别设置在鞋底面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鞋底面于两第二弹性凸柱之间设置有弯曲回弹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弯曲回弹结构为“M”型构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柱之间设有孔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凸柱为EVA材质构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凸柱为弹性塑胶材质构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鞋底面底部周侧设置有防滑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减震运动鞋底通过设置鞋外底及鞋内底,配合在鞋内底下方成型有第一弹性凸柱,在鞋外底两侧横向设置第二弹性凸柱,利用第一弹性凸柱及第二弹性凸柱的弹性缓冲能力及支撑性能,在人体行走或运动时能有效吸收和释放压力,防止鞋内底及鞋外底变形,提升产品使用寿命,提高对双脚的保护和运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减震运动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震运动鞋底的鞋底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减震运动鞋底包括鞋内底10及鞋外底20,所述鞋内底10置于鞋外底20内侧部,所述鞋内底10设置有上底面11,所述上底面11向下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弹性凸柱12,所述第一弹性凸柱12为弹性塑胶材质构造,具有很好的弹性缓冲能力及支撑性能,每一个第一弹性凸柱12能够有效吸收和释放压力,防止鞋内底10及鞋外底20变形。
所述鞋外底20设置有鞋底面21及中底面22,所述中底面22镂空构造,所述鞋内底10周侧贴合中底面22构造,具体地,所述上底面11周侧贴合中底面22构造,所述鞋底面21及中底面22之间间隔设置有第二弹性凸柱23,所述第二弹性凸柱23横向设置,所述第二弹性凸柱23分别设置在鞋底面21两侧,以匹配坦克车轮造型,在保证第二弹性凸柱23的缓冲性能的同时使得产品更美观实用;所述第二弹性凸柱23为EVA材质构造,两所述第二弹性柱之间设有孔隙24,在正常行走及运动时,通过第一弹性凸柱12及第二弹性凸柱23的缓冲作用能有效降低缓冲力,同时,通过孔隙24将鞋外底20与鞋内底10之间的气流排出,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鞋底面21底部周侧设置有防滑部211,以保证在正常行走及运动时提升鞋底面21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摔倒减少不必要的人体损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鞋底面21于两第二弹性凸柱23之间设置有弯曲回弹结构212,所述弯曲回弹结构212为“M”型构造,在鞋底面21拉伸的同时也有回弹助力的效果,避免出现鞋底面21断裂等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凸柱12可采用不同密度的弹性塑胶材质构造,以增加鞋内底10的支撑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减震运动鞋底通过设置鞋外底20及鞋内底10,配合在鞋内底10下方成型有第一弹性凸柱12,在鞋外底20两侧横向设置第二弹性凸柱23,利用第一弹性凸柱12及第二弹性凸柱23的弹性缓冲能力及支撑性能,在人体行走或运动时能有效吸收和释放压力,防止鞋内底10及鞋外底20变形,提升产品使用寿命,提高对双脚的保护和运动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站成研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站成研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800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