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纳米氧化锌生产线的产品干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47132.3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484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中翔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17/10 | 分类号: | F26B17/10;F26B5/04;F26B21/00;F26B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5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纳米 氧化锌 生产线 产品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纳米氧化锌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纳米氧化锌生产线的产品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纳米氧化锌作为一种功能材料与普通氧化锌相比,因具有特殊的表面效应和体积效应,表现出许多优异的性能,触媒纳米氧化锌光催化剂的粒径小于20nm时,其光催化性能最佳,吸附能力最强,自身性能稳定,无需紫外光照射,在可见光环境下,就能进行光催化分解。触媒纳米氧化锌光催化剂被认为是治理空气污染最理想的材料,在吸收太阳光线或照明光源后,可以迅速分解空气中的甲醛、苯、氨、VOC等有害气体。将纳米氧化锌应用于净化功能涂料生产中,在光的作用下会产生独特的光催化作用,不但保持了涂料最基本、最传统的装饰功能,而且能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分解消除,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触媒纳米氧化锌在生产过程的干燥中,可能存在着干燥不均匀导致的纳米氧化锌颗粒不均匀或者干燥室内干燥热风和湿气不好控制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用于纳米氧化锌生产线的产品干燥装置。
本实用新型包括热风装置、抽湿装置、干燥管道、进料口、出料口、真空泵和基于PLC的控制器,所述干燥管道上分别设有热风入口、抽湿口、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热风装置包括热风机和送风管道,所述热风机的热风出口通过送风管道与干燥管道的热风入口连通,所述抽湿装置包括吸风机和抽风管道,所述吸风机的抽风口通过抽风管道与干燥管道上的抽湿口连通,所述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与干燥管道上的进料口和出料口相通,所述干燥管道的管壁设有中空夹层,并设有与中空夹层连通的抽真空口,所述真空泵通过管道与干燥管道管壁上的抽真空口连通,所述基于PLC的控制器分别控制热风机、吸风机和真空泵的开、关及工作功率。
所述干燥管道为弯折状,由两半空心圆柱封装而成,其中一半空心圆柱采用透明耐热保温材料制备,另一半空心圆柱采用电导热材料制成。干燥管道采用透明耐热保温材料方便监视干燥过程,及时做出调整。
所述电导热材料上连接有通电导线,所述通电导线的输入端连接有电源,所述电源连接控制系统;所述热风机和吸风机连接至控制系统。热风机和吸风机通过控制系统输送热风。基于PLC的可逻辑编程技术已经很成熟,PLC控制器可以选择市面上常用的型号。
所述干燥管道进料口的一端内径小于设出料口一端的内径。出料口较大设置,可以快速的将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湿气排出。
所述吸风机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至送风管道。送风管道向吸风机提供流动空气,吸风机将加热产生的湿气吸走,加快干燥过程。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纳米氧化锌生产线的产品干燥装置,结构设计合理,过折弯形状的干燥管配合风力驱动和电导热材料道实现纳米氧化锌的精致干燥,干燥过程中采用透明可视化干燥管道,方便监视以及调整干燥温度和管道内的纳米氧化锌分布情况,使用便捷,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干燥管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热风机;2、吸风机;3、干燥管道;4、进料口;5、出料口;6、送风管道;7、抽风管道;8、基于PLC的控制器;9、真空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中翔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建中翔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471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