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外后视镜折叠疲劳试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212166.9 | 申请日: | 2017-03-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958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彩贞;张永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N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慧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1 | 代理人: | 杨行宇,梁顺珍 |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后视镜 折叠 疲劳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外后视镜试验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外后视镜折叠疲劳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外后视镜折叠疲劳试验是汽车主机厂和外后视镜供应商为检验外后视镜性能所要进行的检测项目,检验外后视镜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经过一定次数的折叠动作后是否有损坏。该试验动作要求为外后视镜向行车方向和相对于行车方向进行折叠。如图1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行车方向,A为外后视镜向行车方向折叠,B为向相对于行车方向折叠。
现有技术中,外后视镜折叠疲劳试验在温度箱内进行,采用的驱动单元大多为常温工作的电机,常温电机不能直接驱动外后视镜动作,通常采用硬连接或软连接带动外后视镜动作。
但是采用现有技术的方法,由于常温电机位于温度箱外,与外后视镜之间只能通过硬连接或软连接,这使得传动线程长,连接结构复杂,且各种车型的外后视镜大小及折叠角度不同,当更换各车型外后视镜时,需要调整的工作量大;另外,由于各车型外后视镜的旋转轴的倾斜角不同,而常温电机的摆杆轴只能为竖直方向,所以在试验过程中两个旋转轴不能位于同一直线,驱动力需要在整个试验过程不断变化,在一些情况下需要的驱动力过大,电机不能带动外后视镜动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在外后视镜折叠试验时,连接结构简洁,更换各车型外后视镜时便于调节,且能够调节电机输出轴与外后视镜的旋转轴位于同一直线上,方便电机对外后视镜进行驱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外后视镜折叠疲劳试验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外后视镜折叠疲劳试验装置,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具有输出轴,所述电机连接于试验温度箱内;
旋转臂,数量为两个,所述旋转臂的一端与所述输出轴连接;
摆杆,数量为两个,分别与所述旋转臂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两个摆杆用于在试验时夹持待测外后视镜以使所述待测外后视镜摆动;
转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电机和可放入所述试验温度箱内台架分别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电机的所述输出轴的角度与所述待测外后视镜的旋转轴角度位于同一直线。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电机固定装置,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电机固定装置,所述转动连接结构与所述电机固定装置连接
所述电机固定装置为由上、下、左、右四块连接板连接而成的类方体结构;
所述电机位于下连接板的内侧面,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从所述下连接板伸出。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转动连接结构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包括两个,分别与所述电机固定装置的左、右连接板相连。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待测外后视镜的折叠幅度。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第四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角度传感器或角度扭矩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或角度扭矩传感器与电机输出轴的端部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一U型固定板及传感器磁块,所述U型固定板的一个端面与电机固定装置的下连接板外侧面连接;
所述传感器磁块位于所述U型固定板的另一个端面的内侧面,与所述角度传感器或所述角度扭矩传感器的位置相对应。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第六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旋转臂上设有位置调整结构,所述位置调整结构用于根据待测外后视镜的不同调节所述摆杆在所述旋转臂上的位置;
所述摆杆与所述旋转臂连接的端部的结构与所述位置调整结构相匹配。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第七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位置调整结构包括多个开槽,所述摆杆对应的端部的结构为与所述开槽对应的结构。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实现的方式,在第八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位置调整结构包括多个螺纹孔,所述摆杆对应的端部为与所述螺纹孔对应的结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九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电机包括低压直流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121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向管柱压力试验装置
- 下一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样装置





